新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15|回复: 21

在新余发起一个书友会,有感兴趣的吗?

  [复制链接]
UID
200582
主题
5
帖子
39
积分
104
现金
104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3-6-15
在线时间
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1-31
发表于 2013-6-18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新余发起一个书友会,有感兴趣的吗?
新余有爱书的朋友一起交流一下,淘书、访书、藏书、读书的文章可以跟帖。爱好书话的朋友,等你来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77373
主题
6
帖子
91
积分
206
现金
206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3-2-16
在线时间
110 小时
最后登录
2013-9-11
发表于 2013-6-18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QQ14830626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22960
主题
213
帖子
6568
积分
15614
现金
15583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2-6-4
在线时间
846 小时
最后登录
2018-4-9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一级八一勋章护坛使者活力宝贝

发表于 2013-6-18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淘书、访书、藏书、读书,什么书?
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10505
主题
13
帖子
555
积分
1760
现金
1758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3-17
在线时间
20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2-8-15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积极进步奖

发表于 2013-6-18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恩 发表于 2013-6-18 11:15
淘书、访书、藏书、读书,什么书?

写书,品书,评书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22960
主题
213
帖子
6568
积分
15614
现金
15583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2-6-4
在线时间
846 小时
最后登录
2018-4-9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一级八一勋章护坛使者活力宝贝

发表于 2013-6-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笨牛 发表于 2013-6-17 17:30
写书,品书,评书

你品那方面的书?
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00582
主题
5
帖子
39
积分
104
现金
104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3-6-15
在线时间
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1-31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几篇文章抛砖引玉。
1.以怀旧的名义  
     《提前怀旧》,余斌著,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10月版。
     我喜欢余斌先生的散文始自二十年前第一次读到他的《张爱玲传》。《张爱玲传》大约是余斌先生的博士论文,文笔之妙令我着迷,我读完之后当即就重读一边。我对喜欢的书一向都是这样,读过之后立即重读,因为读过的书一旦插入书架,层层叠叠,要找出来重读非常麻烦,除非像鲁迅钱锺书等少数几位自己特别喜爱的作家的作品,会隔段时间有意重读,其他书都是只读一遍就束之高阁了。事实上新书源源不断,喜新厌旧的心理作祟,沉下心来重读一本旧书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说在我的书房里,经过我重读的书都是我特别喜欢的,堪比皇帝老儿对后宫佳丽的特别宠幸。
    《提前怀旧》在《万象》专栏刊出,我一直跟读,许多时候收到《万象》总是先读余斌先生的散文,在他的文字里怀想自己的少年时光,而如果某一期《万象》没有《提前怀旧》,很可能杂志被随手翻翻就丢在一边去了。我之爱读,盖是余斌所怀之旧,与我自己的少年经历差相仿佛,我之欲言,他已言及,我之能言,他言尤妙。我也就乐得沉湎在他的怀旧里。
余斌在《宣传队》里写到的经历,我也是有过的。“宣传队里的人,都称宣传队员。至少在小学,这是特殊的一群。每每正在上课,或者在读报学习,喇叭响起来,称宣传队全体队员到礼堂集中排练,班上便有一两个人起来,欢天喜地或是神态矜持地走出去,好像是毛主席的选民。枯燥的课就此豁免,全班人目送他们,羡慕不已,因为知道他们要去唱唱跳跳,比在教室里枯坐自由得多,而且男男女女,好不热闹。”我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是学校里“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里的一员,下午多数时间就不上课,参加过大合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啊就是好。”说过对口词和群口词,也演过三句半。我的声音还算不错,听力也好,所以学起唱歌来是很快的。后来我还演过《军民鱼水情》里的郭建光和《深山问苦》里的少剑波。我的至今还喜欢听听京剧段子,大约就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我后悔那个时候没有认真跟着老师学一种乐器,所以说学逗唱还略知一点皮毛,吹拉弹就一无所长了。
    要说余斌所怀之旧与我的少年时光的经历完全相同当然不是,他生活在南京那样的大都市,我窝在江南丘陵山区的小乡村里,尽管“环球同此凉热”,可是一些“大场面”他有亲历,我只有在纪录片里才可能看到。比如《西哈努克亲王》里写的从准备到选学生再到上街欢迎亲王访问南京,这样的细节和参与的小学生们的心理活动,我们在纪录片里是看不出究竟的。我们只见得满街的鲜花,和佩戴者鲜艳的红领巾的少先队员组成的花的海洋。
    “人总是要死的”,期待万寿无疆的毛主席也没有脱出这个自然的规律。在《人总是要死的》一文里,余斌回忆“消息传来是个下午,我们是从学校的高音喇叭里得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而后就是一遍一遍地放哀乐。”那个时候我刚上初一,在英语课里刚刚学会“朗力福切面毛”,和余斌一样,觉得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而竟就发生了,于是“怔住了”,“木然”地等到世界“恢复了它的真实性”,于是与大家一起“化悲痛为力量”,用扎花圈的方法来“寄托我们的哀思”。各个班级花样别出,“扎花圈迅即演变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竞赛,谁都想把别人盖下去,相互攀比别苗头,各想高招。”这样的经历和心理,那个时候的在校学生都自不免,现在回看,真是觉得匪夷所思。
    所以,读着这样的“以怀旧的名义”写下的文字,一会子沉湎其中真实的历史,一会子又有终于脱出那样荒诞的现实的庆幸。他说:“我的怀旧稍有不同,我不认为过去与现在可以分离,事实上从‘现在’也分明可以张见种种‘过去’的影子。此外想想青少年时代,固不乏温馨的记忆,无奈于今想来令自己脸红之事,亦复不少;至于作为大多数文章背景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今视昨,我的感觉固然有‘追忆逝水年华’的一面,另一面则是荒诞。”余斌以当年视角与今日观察重叠交错,给那个过去了的时代留下的一个印记,在我这样的与作者接近同龄的读者眼里,分明还有一种荒诞的喜剧性背后纵是轻松的笔调也难以掩饰的沉痛。(2013-1-17有不读斋,已刊南京《开卷》第四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91539
主题
12
帖子
554
积分
1132
现金
1135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5-3
在线时间
48 小时
最后登录
2013-9-22

优秀会员奖积极进步奖评论大师奖

发表于 2013-6-18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00582
主题
5
帖子
39
积分
104
现金
104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3-6-15
在线时间
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1-31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2. 《弱水书话》及其他
    我进入天涯社区是很晚的事。大约是2007年的八九月,我头一回在“闲闲书话”里贴一个帖子,是近两万字的《读书消暑录》。大菜鸟一枚,帖子贴出去,自己竟找不到,过了好久才弄清楚路径。等再次打开自己的帖子,好家伙,竟有人喝彩。心里那个美滋滋啊。于是决定在天涯落脚,建起了我的“有不读斋”。天涯博客里有一些热爱书话的人,七串八串,就相互认识了。也没多少联系,不过在人家的博客里留个言问个好之类。此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
    我和岳年兄大约就是这样认识的。
    当我认识岳年兄的时候,他已然是享有“河西第一读书种子”之美誉的名家了。果然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眼见得他的书话著作迭出,只三两年工夫即蔚为大观。
    我最早读到的《弱水书话》,得之于“己丑春日”,是岳年兄赐寄的毛边本。“二〇一二年春节”,又有《书林疏叶》莅临寒斋,不幸赶上中国式春运,邮路坎坷,倍遭蹂躏,佳册被拦腰折断书脊,我只得好生给它做一个书套,以百十册图书把它压住欲其平展如初。不意隐入书堆难再见,直到年关要把一年来已读未读之书分而治之,方才重现书斋,见到它书页平展如新,多少抵消了一点未及时拜读的不安。这两天周末闲空,把岳年兄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赐寄的《水西流集》一并找来重读。冬夜安静的书房里,只有裁读毛边书页的沙沙声,越发能够体会到夜读的愉悦和友情的温暖。
    “教书、读书、写书,然后再教、再读、再写,把立德、立言、立功完美地结合起来,循环往复,这应该是让人向往的人生境界。能这样做的人,是有福之人。”这是岳年兄夫子自道。我和岳年兄同行,也教书,也读书,只这写书一项,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读岳年兄的书话,叹服于他的视阈广阔。我闲读杂览三十年,只在小圈圈里打转转,有许多书是不读的。岳年兄所涉,不只文学,内典、道藏,中医、武术,皆能通晓,真不简单。苏州才子王稼句也说:“岳年的读,称得上是纵横广博,关心的范围很大,与他相比,我读得狭得多,但像对苏东坡、辛稼轩、袁中郎、黄尧圃、叶鞠裳、叶郋园、周作人、钱萼孙诸位,我也同样怀有很大的兴趣,只是没有像他那样认真地去做研究和考述。”我则连“怀有很大的兴趣”也谈不上,只是觉得好玩的书就翻翻,不懂的就拉倒。
    读岳年兄的书话,感动于其中的书香浓郁友情温暖。他说“身居塞外,大漠孤烟,本来是闭塞的,可是现代生活所赐予的视野和方便,却让我没有感到寂寞和辛苦,当世贤者……的友情,更让我倍感书香世界里的温馨和惬意。每念及此,欢欣就荡漾开来。”在他的师友中也有我尊敬的老师和兄长,读着岳年兄写的《王稼句访问记》,会让我记忆起在南京《开卷》十周年座谈会上王稼句先生带着醉意为我题签的情景;读着岳年兄写的《识得龚师》,就让我想起龚明德老师给我的信,令人受益匪浅,龚老师说“唯独读书,一点也假不得”;读着岳年兄写的《陈克希》,我就想起陈老师不住地说:“见到你真开心。”更加开心的当然是我;读着岳年兄写的《烟雨嘉兴会笑我》,我当然想起在“书似青山常乱叠”的听讼楼里,笑我兄在《笑我贩书四编》的扉页随手写下“卫东兄惊现嘉兴”的率性;读着岳年兄写的《我与〈开卷〉》,董宁文兄亲切和善而又忙碌的身影就跳出眼前,岳年兄说:“等待《开卷》到来,是开心的一个过程,收到《开卷》的那一天,就收到了节日般的快活。”“三生有幸,和《开卷》相逢;此生有幸,与宁文为友。”相信这也是许多像我这样的读者共同的感受。
    这样的读书,重温友情,慰藉心灵,诚如岳年兄所言:“以书会友,与读书人天涯比邻,交游谈艺,亦人生化境,智者所欣。”不亦快哉!(2013-1-20有不读斋)
(《弱水书话》,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书林疏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版;《水西流集》,四川天地出版社2012年5月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00582
主题
5
帖子
39
积分
104
现金
104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3-6-15
在线时间
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1-31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3.《逛书店》
    我久已不逛书店。
    本地的书店,据说他们的利润主要来自教材和教辅等学生用书,售卖其他图书不过是搂草打兔子顺带的事。再者现在新华书店的滞销书可以包退不亏,卖不卖得掉也就无所谓,连早年间在年关节时偶一有之的特价书也没得淘了,逛书店常常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很没有意思。
    洪客隆里有一间书店偶有新书上架,不过不打折,比网购贵多了,我当然也就懒得去逛了。再说它在噪杂不堪的大商场里,一点逛书店的情趣和气氛都没有,不去也罢。
    以前,我是很喜欢逛书店的。
    刚开始工作的那些年,每月仅有三四十块钱的工资,我也会省出至少十块钱,要逛几次书店。可别小瞧这十块钱,要按字数算,买得到二百万字的图书。在分宜铁中的那八年,我和老魏是书迷,反正坐火车是不要钱的,差不多隔周去宜春,隔周去南昌,辛苦一天,一盘炒粉就对付了,几个散碎银子全都送给了书店。
    现在回想起来,最印象深刻的逛店经历,有两次。一次在分宜,一次在南昌。
    有一个周末,我独自到分宜书店去做例行的巡梭。突然看到一本特别的书。分宜的书店小到只有一个长柜台,一长排书架,两个营业员在柜台里边聊天,我隔三差五的去看过来看过去,店里有什么书,书摆在什么位置,我都是清楚的。虽然书脊紧挨着,书架在视线一米之外,但凡有一点异样的东西,我扫一眼就能发现。那天发现书架里插着一本《康妮的情人》,书脊上的书名和书装设计明显异于别的书。我央请营业员取出,邀书一观。只这一看,我内心窃喜。繁体竖排,书装精美,未及看版权页,就猜想可能是港台的版本,再细读一两页,大致猜出这就是传说中的那一本《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看一眼书价:乖乖,二十四元呐。那是我半个月的工资,通常是不可能在袋子里装这么多钱逛书店的。只好强作镇定,把书还给营业员,返身回学校宿舍取钱去。
    如你所知,不到一个小时,我取得这笔书款回到书店,那书已被营业员收起来了。我问她要书,她神色诡异地答以“不能卖”。原因不问自明,我也不敢多问。我至今未弄明白,那样的年代,那样的书籍,何以在那样的地方,惊鸿一现。如果当时我的袋子里有足够的银子,要求当即拿下,不知会是什么结果。
    大约是一九八五年的一个周日,我头天和老魏约好去南昌逛逛,又邀了孙杨李三人,一清早赶上早班的火车到了省城,到八一广场书店的时候,也就是十点钟光景。这一次赶巧,进得店门,劈头就见到一张牛皮纸壳上写着几个字挂在墙上,十分醒目:“新到《鲁迅全集》,定价72元。”老魏是鲁迅读得烂熟的,我知道他已动心。我说:“你买吧?”他略一迟疑, “没这么多钱”。这句话作两解:一是,当下袋子里没这么多钱,我猜想各人口袋里都不会超过二十块钱;二是,七十二元,比他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家有老婆孩子,那么动用这样一笔大钱,未得夫人首肯,是不敢造次的。而我光棍一条,了无顾忌,心里默算:每个月留出二十块活命,有三个月工资的节余可以还清书款,只当一个学期白干!于是心里一咬牙一跺脚:“你不买,那我买。”我把自己口袋里十几块钱悉数掏出,然后向魏孙杨李各借一些,七零八碎凑足七十二元,喜滋滋买得一套。犹记得付款之际,高居收银台的小伙子清点一堆散碎票子时向我翻出一个白眼,颇有点阿Q向赵太爷报告“我也姓赵”时,赵太爷说的“你也配?!”我自顾欢喜,管不得这许多。十六大册的精装书,用牛皮纸捆扎得方方正正,扛在肩上,直接就打道回府,往火车站赶去——他们袋子里的钱被我这么一搜罗,再逛也就没得意义了。
    想一想那样穷酸愁苦的艰难日子,能去逛一逛书店,还是蛮有味道的。如今书业兴旺,网路通达,鼠标一点,好书上门。便捷自不必说,可是,那份寻觅,期待,偶遇,意外,惊喜,统统不再,少了许多乐趣。
    这样的乐趣没有了,怀旧的人就从记忆里去搜寻,因为在每一个爱书人的记忆里,“那些消失的书店风景,有太多关乎阅读的回忆……”
    杨小洲的《逛书店》,记录了27家特色书店,它们在北.京、长沙、深圳,不只有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涵芬楼书店,还有布衣书局,万圣书局,思考乐书局,单向街图书馆,还有季风书店,东八时区和尚书吧……这些店名,我当然熟悉,这些书店,我那么陌生。我只跟着杨小洲回忆的淘书细节,做书店神游。我不免想起,现如今许多人都说北上广之类的一线城市生活成本之高,生活压力之大。你可想过,只这一样:逛书店的乐趣,我这样生活在小城里的读者,就永远无缘体会。谓予不信,你读读这本精装精美的《逛书店》!羡煞人也。
(《逛书店》,杨小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2013-1-22有不读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00582
主题
5
帖子
39
积分
104
现金
104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3-6-15
在线时间
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1-31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4.《南京味道》
    余斌著,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12月版。
    是一九九一年,我刚调来新余的时候,与老魏做邻居,挤住在学生宿舍里。他比我先一年到新余,已然摸清了菜场的行情,给我推荐说,新钢菜场里有一家南京盐水鸭,摊主是南京人,味道纯正,蛮好吃。他说他几乎是每周去买一只。
    老魏是常州人,对南京盐水鸭当有所好;他两口子的工资比我高些,我每月只百十块钱,要每周去买只鸭子来吃,未免奢侈,对他的说法姑妄听之,没有真去买来尝尝。他见我不为所动,有一次径自去买了一只盐水鸭,分一半给我,说放上调料一蒸即得。这大约是我第一次尝到“南京味道”。
    二〇一〇年四月,到南京凤凰台饭店参加《开卷》十周年座谈会,回家的时候买了两只真空袋装的盐水鸭,一来给老婆尝尝,二来也算到此一游的纪念。但老实说,时移世易,如今什么吃食都不稀罕,这南京盐水鸭咸得来,实在也算不得什么特色美味。只不过这是我对“南京味道”的一点特别记忆。顺便可一说的,是在那次会上,我也见到余斌先生,呈上购读的《当年文事》请他签名,他在扉页上题了一句:“谢谢你读我的书。”
    这一本《南京味道》,所记的也不全是南京味道,美食当然更谈不上,劈头一篇即是俗之又俗的《肥肉》,接而连之的是《荤油》《肉元》《香肠》《猪头肉》,即可见一斑。余斌先生在小引里说:“写吃的书是得有资格的,或遍尝山珍海味,或于一地食尚了如指掌;或精通厨艺,下得厨房,或对一饮一馔的来历如数家珍……凡此种种,我无一具备。之所以写了一些关于吃的文字,多半还是因为马齿渐长,时或回想起旧事的缘故,正因当年‘吃’之珍稀,记忆中有些许味美之物竟自‘熠熠生辉’起来,诸多吃事的细节居然也不招自来,分外鲜明。所以它们与其说关乎吃,不如说是关乎记忆。”事实上书里的许多篇目,比如《肥肉》,《吃鸭及其他》,《是早点,也不全是》等,也是先在《万象》的“提前怀旧”里刊发过的。他之愿意写,我之喜欢读,其实都是“怀旧”。此亦甚矣吾衰之表征,然则奈何。
    小时候没得吃,吃食于我,不在好不好,只在偷着偷不着。家里偶有一点肥肉,大人们舍不得吃,把它炼成猪油,油渣还得留给辛苦劳作的大人补充营养,分次食之。小孩子眼巴巴看着,馋得流口水,母亲就编一个貌似很有科学道理的理由,说不满十八岁的小孩子吃猪油渣,会得一种病,浑身瘙痒。饶是如此,我也禁不住偷一两粒放在嘴巴里嚼嚼。亦或从碗橱里偷出一点猪油,用一个铁皮盖子,抓几粒黄豆,在野外捡几根小树枝点火烤着吃,也觉得味美无穷。《香肠》一文里,余斌写到他与三位小朋友在同学家里,趁着父母上班之际,偷蒸一截香肠吃,就如何从一挂香肠里取出一根而不露破绽,也是颇为纠结,真可谓煞费苦心。好吃当在其次,那样的行为和心理,那一份刺激,我们都有体会,读来真是“每有会心”。
    全书六十七篇文章,举凡金陵美食、市井风味、小吃零嘴,乃至烟酒之道,确乎五味杂陈。许多吃食我无缘得尝,如今年岁渐长,忝列“三高”一族,读他写的纵是美味,我也并不生津垂涎。可是在余斌先生笔下,饮馔之中总有故事,多是追昔抚今,感怀饥饿年代之味觉记忆,我们那个年代饿过来的人真是感同身受。现如今对着美味珍馐也还左顾右忌,真有不胜今昔之叹。(2013-2-1有不读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00582
主题
5
帖子
39
积分
104
现金
104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3-6-15
在线时间
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1-31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6. 想读的一本书
    黄裳的书我买了不少,去年还费大价钱买来一部《劫余古艳》,此无他,喜欢。虽然我知道,自己还算不得黄迷,他的好些著作我都没见过,也没有费劲巴力要搜齐全。据止庵先生说,黄裳的文章只“来燕榭书跋”还算好,其他的或失之太“左”或抒情过甚。我没有这样的学问,特别是对藏书家注重的书目版本之学,完全是槛外之人,所以止庵先生觉得好的书跋,我往往欣赏不来。我之喜欢,恰是喜欢那所谓“抒情过甚”的散文,比如“故人书简”之类。
    我一向喜读书简。读过《来燕榭书札》之后,写过一句感想:“文人书札实为散文妙品,大有佳趣。”这是我的真实感受。很可惜,《来燕榭书札》只有黄裳致黄宗江、周汝昌、杨苡、范用、姜德明和李辉六人的信。从“故人书简”可以知道,黄裳与钱锺书、汪曾祺、黄永玉等都有书信往来,而这些位都是高人,如果他们的书信能辑录成书,一定大有可观。
    这两天读《来燕榭文存》及《来燕榭文存二编》,有几条关于书信的线索也引起了我的兴趣。
    《来燕榭文存》页一〇二《俞平老杂忆》:“平老喜作书,每问必答。我处尚存遗笺数十通,编全集时未见征求,遂成‘集外’。”俞平老晚年与叶圣翁的通信辑为《暮年上娱》,喜欢的读者很多;《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原来出过“影真”,印数少,定价高,没买着,如今新出了排印本。想来俞平老与黄裳的通信,与“谈红”大有关系,是会好看的。
    页二二八《跋永玉书一通》:“前些时听说永玉打算搜集他过去寄给友人的书札,就从书丛中找出十来通寄去了。当然这不会是全部。”黄裳与黄永玉、汪曾祺是青年时代开始交往的老朋友,往来通信一定可观。
    页二四六《忆旧不难》:“一九九四年夏,柯灵在《读书》上发表了《想起梅兰芳》一文,大肆攻击我的旧作《饯梅兰芳》。这是一支策划周密的‘冷箭’。只揭出文章题目而不指明作者,因为我在《读书》上有一个常年不断的专栏,指名不大方便。文章发表后,该刊编辑赵丽雅来好几封小楷长信,反复解释。”读过《书简三叠》的都知道赵丽雅书札别具风致,这“小楷长信”就特别诱人。
    《来燕榭文存二编》页一二〇《我与三联的“道义之交”》:“她(董秀玉)爱写信,写长信,每月总有两三封。像说故事似的闲话书店、杂志的种种琐事;随时通报《读书》碰上的大小困难,最后是经过哪位高层人物保护才化险为夷,说得有声有色,使作者的心与刊物贴得更近,有己饥己溺之感。”八十年代的《读书》风生水起又举步维艰,亲历者在书信中“说得有声有色”的故事,我很想知道。
    如今黄裳先生已归道山,他收存的友人书信,如果整理辑录,编为一本《致黄裳》,也是对黄裳先生的一种很好的纪念。同时,这样一本有趣又有意思的书,一定也是黄迷关注的。
我就很想能读到这样一本书。(2013-2-8有不读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00582
主题
5
帖子
39
积分
104
现金
104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3-6-15
在线时间
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1-31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7. 《学步集》自序
    这是一本读书随笔。
不同于通常的书话,我没有拘泥于“一点实事,一点掌故,一点抒情的气息”。我知道自己只是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谓的“普通读者”,业余读些闲书,不为考试,不写书评,当然也就不负有钱锺书所说的专业书评人“指导读者和教训作者”的责任。我的本职是在中学里教书,讲的是学生深以为苦的高中数学,这个职业费神耗力,课余闲读消遣,聚书为乐;如你所知,寒斋不可能藏有什么稀见的版本,我读的都是自己兴趣所致目力所及的书,读有所感,也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把书话写成应酬话。我觉得读书随笔里应该表现“我”而不只见到“书”,所以我的文字想写出“读书的我和我读的书”。
    悬拟读书随笔该怎么写是一回事,写出来能否合乎理想是另一回事。《围城》的序里也说:“理想不仅是个引诱,并且是个讽刺,在未做之前,它是美丽的对象;在做成之后,它变为惨酷的对照。”
    谢谢你读我的书。(2013-2-20有不读斋)


    贴几篇文章抛砖引玉,请书友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99775
主题
10
帖子
308
积分
652
现金
653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3-6-11
在线时间
8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3-9-4

社区建设奖积极进步奖

发表于 2013-6-18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2378058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64815
主题
22
帖子
651
积分
1466
现金
1473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12-6
在线时间
258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2

社区建设奖积极进步奖

发表于 2013-6-18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抱石公园旁的  古老誓言   有很多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44789
主题
5
帖子
166
积分
442
现金
442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9-23
在线时间
7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2-6-1

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3-6-18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的这才是文化人该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余都市网 ( 新余都市网客服电话:13607902048 )

GMT+8, 2025-5-10 1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