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文裁缝
崇祯自缢殉国后,没过多久,李自成就率领“百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北京城。他以一个胜利者的身份,成了这个皇宫新的主人。
李自成进入北京时,是非常得意忘形的,甚至是忘乎所以的。当时,他从承天门(今天安门)进入紫禁城,看见承天门的匾额后,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箭术,李自成突发奇想,对左右道:“我若能成为天下之主,一统江山,则一箭便会射中‘天’字的中心。”说完,在众人的喝彩中,李自成弯弓搭箭,向牌匾射去。结果,这一箭竟然射歪了,只射在了“天”字下面,根本没有射中“天”字。见此情景,众人皆尴尬无比。
好在李自成的宰相牛金星反应快,他对李自成祝贺道:“大王这一箭,箭术真是精湛。箭射天字下,正为得天下之兆啊!”一听这话,李自成哈哈大笑,众人也赞叹不已,这才化解了这个尴尬的局面。
在正史(比如《明史·李自成传》)中,并没有记录“李自成箭射承天门”的故事,这可能就是一个野史传说,但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能看出李自成的性格——得志便猖狂,这根本就是一个“中山狼”呀。
这种“中山狼”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李自成进入皇宫后,第一时间来到崇祯的后宫。看见这遍地公主、嫔妃的尸体后,李自成大发感慨道:“皇上太忍(残忍)。”
在确定里面没有崇祯的尸体后,李自成下令重金悬赏这位皇帝。毕竟,在他的眼中,崇祯一日不死,他就寝食难安,无法闭眼。两天后,即三月二十一日,众人终于发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李自成等人心中的那块大石头,这才安心落地。
据说,在看见崇祯的尸体后,李自成只是随口说了一句“我来与汝共享江山,汝何必自寻短见”的话,就返回后宫享受荣华富贵去了。
李自成用了两具最便宜的柳木棺材(仅值二十串铜钱),把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塞了进去,随后下令把棺材抬到东华门阴凉处,让他们自生自灭。因为李自成不重视这两个人的遗体,所以棺材里没有任何值钱的陪葬品。崇祯君臣的尸骨上甚至没有像样的遮盖物,这两个人都是枕在土块上,身上盖着草苇。
同日,自杀的周皇后的尸体也被送到了这里,放置在了崇祯皇帝的旁边。因为是从后宫出来的,周皇后的“待遇”还不错,她枕一玉枕,尸下垫着棉褥,身上盖一棉被。负责看守崇祯尸体的大顺士兵看不下去,偷偷把周皇后尸体上的棉被拿了下来,盖在崇祯皇帝身上,这才给了这位皇帝一个尊严。
三月二十三日,李自成这才想起要给崇祯皇帝举行葬礼。于是,他随便找了两个市井上卖丧殓之物的小贩,让他们给崇祯置办一身出殡衣物。由于是市井小贩,哪里懂宫里的规矩,他们就随便给崇祯夫妻穿戴衣物。若不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太监在一旁指导,他们连“凤不裹头,龙不裹脚”的规矩都不懂,就让崇祯夫妻不合礼仪地下葬了。
崇祯夫妇穿好衣服后,就在东华门外停灵。当时,来祭拜先帝者,只有兵部主事刘养贞一人。其他的明朝大臣,皆不敢来祭拜。因为他们害怕得罪李自成,耽误了自己在新朝的官运。又过了一天,即三月二十四日,李自成突然听见东华门外哭声一片,忙问左右什么情况。左右回禀道,乃京城百姓自发地聚集起来,在祭拜崇祯皇帝。见此情景,李自成就顺从了民意。他下令,允许大家祭拜崇祯皇帝,并用帝王之礼葬之。有了李自成的“圣旨”,明朝的礼部官员才敢给崇祯办丧礼。
只不过,来祭拜崇祯的官员寥寥可数。即使来了,也不敢上前祭拜,只是远远瞻仰一会儿,就匆匆地回府了。毕竟,在他们的眼中,万一因为祭拜崇祯而上了李自成的黑名单,就得不偿失了。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只能这样行事了。
若崇祯在天有灵,看见这群大臣如此行事,不知会做何感想。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初三,在停灵了数天后,崇祯终于准备下葬了。当时,因为大顺政权的极度不重视,崇祯皇帝的葬礼堪称极其节俭,甚至到了令人无语的地步。李自成没有给崇祯准备专门的陵墓,他把崇祯安置在田贵妃的墓地,让这个帝王“寄人篱下”。
此外,李自成就给了一点葬礼钱,这些钱连重挖田贵妃坟墓的工钱都不够,更别说让这位皇帝入土为安了。后来,当地的十几名思念旧主的乡绅看不下去,大家一起凑钱,这才凑齐了安葬费,重挖了田贵妃墓,让崇祯皇帝入土为安。
在安葬期间,众人看崇祯皇帝的棺材过于简陋,就自作主张,把田贵妃的外棺拿了出来,套在了崇祯皇帝的薄棺外,总算给这位皇帝凑齐了一套棺椁。
如今,很多资料都记载,李自成看见了崇祯的尸体后,对其非常重视,他亲自举行了一场葬礼,并用帝王之礼安葬了这位皇帝。对于这些记载,我可以明确地告诉您,李自成根本不重视崇祯,他只是将这位皇帝草草安葬了事。
其实,李自成这么做,是完全错误的,也是极度不明智的。要知道,崇祯虽然亡国了,但他毕竟是皇帝,还有很多明朝遗民向着他。如此对待这位皇帝,岂不是伤了他们的心,这就等于是不得民心了。
后来,多尔衮的做法,就比李自成明智得多。他亲自祭拜崇祯,且哭得哇哇的。虽然他的这种表现挺虚伪的,但不管怎样,多尔衮此举,确实得到了不少民心。从多尔衮的行为,也能看出李自成的为人处世原则。这个人,就是一只山鸡,毫无见识,即使飞上了枝头,也不可能变成凤凰。
李自成入主紫禁城后,下令追捕崇祯的三个儿子。很快,这三个皇子就落网了。
前面讲过,崇祯临死前,把三个皇子送出了皇宫,让他们去外公朱纯臣府邸。结果,兵荒马乱之际,皇子们走丢了(也有资料显示,侍卫们贪生怕死,把他们抛弃了)。
因为不认识路,三个皇子不知道如何去朱纯臣府邸,他们只能穿着破烂的衣裳在大街上流浪,等同于乞丐了(还有一种说法,三个皇子来到了外公的府邸,但朱纯臣贪生怕死,不敢收留这三个外孙,把他们拒之门外,让他们自生自灭)。然而,你见过这种长得白白胖胖、养尊处优的乞丐吗?没过多久,三个皇子就被大顺士兵认了出来,缉捕归案。
李自成很是高兴,他下令把三个皇子押解上殿,要亲自审问。
审讯期间,因为自己无子(李自成绝后),李自成对他们产生了怜爱之心,就安抚他们道:“不用害怕,你们如今就是我的儿子,不失富贵。”说完,李自成下令派专人伺候他们,还给他们换上了新的衣服。
三个皇子在与李自成的对话中,一口一个“贼”。对此,李自成没有怪罪,还是对他们以礼相待。
李自成问皇长子朱慈烺:“你知道父亲的事情吗?”朱慈烺回答道:“知道,父皇已崩于宁寿宫。”看着这个还被蒙在鼓里的朱慈烺,李自成叹了一口气,问道:“尔父为甚失天下?”
朱慈烺回答道:“因为父皇被奸臣所误!”李自成道:“看来,你也明白这个道理。”朱慈烺继续道:“满朝文武都是无情无义之人。如今,你成了新的皇帝,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向你靠拢,来谋求官职了。”听完朱慈烺的话后,李自成选择了沉默不语,但他微微点了点头,表示了对这句话的肯定。
是的,这满朝文武之中,确实没有一个好东西......在李自成眼中,明朝官员全是贪污腐败之辈,他们是明朝亡国的罪魁祸首。北京城流传着一句“半数军饷不出京”的话,意思是说,发给各地的军饷,离开京城前,就被各级官员克扣了一半。当时明朝的官场几乎到了无官不贪的境界,各种贪污现象数不胜数。
《明史列传》中的一句话,道出了明朝官场的实情:“何处非用钱之地?何官非爱钱之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若不要钱,当官干甚!
明朝的官场,就是这样腐败。而李自成们之所以起义,也是被这个官场所赐。另外,在李自成眼中,明朝官员毫无骨气,都是一群卖主求荣的人。当时,有一个叫魏藻德的官员,是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状元,因为“擅长辞令,有辩才”,且总能猜透崇祯的心思,因此被崇祯委以重任,成了内阁首辅。当上首辅后,这个人毫无治国之术,只会贪污受贿。对于崇祯的问题,魏藻德也不出一策,能拖就拖,能躲就躲。崇祯末年,面对步步进逼的李自成,崇祯急得团团转,他把魏藻德叫来,问其有何对策。结果,魏藻德选择了沉默不语。不管崇祯怎么问,他都不说一字。看着如此消极怠工的首辅,崇祯气得把龙椅踢翻,让他滚蛋。
明朝灭亡后,魏藻德一直上蹿下跳,结交大顺军各级将领,希望他们替自己美言几句,让自己重新入相。虽然魏藻德玩命地巴结李自成,但事与愿违。毕竟李自成最痛恨的,就是他这种不干正事、尸位素餐的大混混。于是,李自成把他关起来,准备严惩不贷。
被关起来后,为了引起新朝的注意,魏藻德竟然扒着门缝求饶道:“新朝如欲用我为官,就把我放出来吧,别把我关在这里。”
听见魏藻德的求饶声后,刘宗敏(一说是李自成)很有兴趣,就把他弄了出来,问道:“先生乃前朝首辅,理应殉国,追随崇祯而去,你怎么不去死呀?”
对于这个问题,魏藻德无耻地回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廷,哪敢去死?”一听这话,刘宗敏大骂道:“你也配给新朝效劳?在我眼里,你除了贪污腐败、无恶不作外,就一无是处了。就你这种人,也配在新朝当官。”
魏藻德乞求道:“大人有所不知,我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以为新朝出谋划策,尽微薄之力。你们一定会欣赏我这一身不世出的才能。”
刘宗敏道:“好,那我问你,你给我解释一下,你既然如此有本事,还官居首辅,何以乱国如此?”
结果,魏藻德是这样回答的:“我本书生,不谙政事,先帝无道,遂至于此。”
刘宗敏听完这番话后,当时就怒了,二话不说,亲自抽了魏藻德十几个耳光,抽得他嘴角流血、眼冒金星,方才停止。
抽完后,刘宗敏破口大骂道:“天下人都知道,你是皇帝钦点的状元,为官仅仅三年,就升为首辅,可谓仕途一路飙升。得此结果,崇祯何处对不起你?你竟然诬骂他为无道昏君!”
痛骂了魏藻德一番后,刘宗敏意犹未尽,下令继续殴打他。魏藻德玩命求饶,最终对刘宗敏道:“我有一女,愿献给将军为妾,换自己一命。”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魏藻德为了救自己,却把亲闺女扔进火坑里。这样的人,也算是可以了。
在李自成的眼中,像魏藻德这样的败类,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每每看到这些丑陋的嘴脸,李自成都厌恶不已。
李自成本来就厌恶明朝官员,再加上明朝太子无奈的感叹,李自成就更加厌恨这些官员了。他准备对这些官员严刑拷打,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方才罢休。
这个血的代价,就是发动逼饷运动,即让这些官员们放血出钱,以偿还自己的罪孽。当然,李自成之所以让明朝官员放血出钱,除了要泄愤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没有钱了。李自成需要这些贪官污吏的钱来供养自己的部队,并成为这个新王朝开业运营的资本。
李自成夺取天下期间,不是天天嚷嚷“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吗?他发誓要消灭人世间的所有不平等,建立一个均田免赋的世界,成为一个永载史册的明君。
李自成这个均田免赋的口号,确实收到了奇效,这也成了他得到民心的一个重要资本。然而,等夺取天下后,李自成就发现,这个口号太草率了,根本不能兑现。
毕竟,不收赋税,国家就没有钱财;没有钱财,国家就无法运营,只能破产。因此,入住了北京后,李自成就第一时间食言了。他下令,只免征三年赋税,三年后,该怎么收,还怎么收。
然而,这没有赋税的三年,李自成将怎么度过呢?就这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李自成只能拿明朝腐败的官员下手,搜刮他们的钱财,渡过这个难关。
在李自成的命令下,一场大规模的逼饷运动,即追逼饷银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而这个运动,最终把这个王朝推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里。
逼饷运动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日,新朝宰相牛金星突然颁布一道文告:“明朝旧官全体集合,明日朝见新君。朝见后,不愿效力者,听之。不去朝见者,以违抗圣旨罪,斩!”
看完这个文告后,明朝旧官集体哗然,大家只能去朝见这个新君。
第二天,李自成坐在金銮殿上,接受这些旧臣的朝拜。一旁的宰相牛金星手持花名册,一一点名,确认是否都到了。因为明朝的旧官太多了(至少八百余人),点到一半时,李自成受不了了,回后宫了。过了一会儿,大将刘宗敏也受不了了,也逃跑了。只剩下牛金星继续执行任务,挨个点名。
牛金星点完名,确定没有一个漏网后,大手一挥,朝廷上出现无数武士,两人押解一人,直接把这些明朝旧官押走了。
大殿之上,哀号一片,某些胆小的官员甚至吓得晕死了过去。
虽然明朝官员自认为必死无疑,但没过多久,他们就惊讶地发现,大顺政权不打算要他们的命,只打算要他们的钱。只要他们能够交钱,就能花钱赎罪。只不过,这个赎罪钱有点多。《甲申纪事》记载,让这些官员换上监狱号服、押解到各个军营后,牛金星发布了李自成的谕令,以“输饷”或“助饷”为名,让这些官员们交钱。交钱的数目明码标价,中堂(内阁官员)交银子十万两;部院中堂、锦衣卫官员根据官职大小,交银子三万到五万两;科道、吏部官员根据官职大小,交银子三到五万两;翰林根据资历,交银子一到三万两;小官也不能幸免,要“各以千计”地交钱。最惨的是功勋和外戚之家了,他们“无定数,人财两尽而后矣”。当然,也不用同情这些人,他们免费地享用了老朱家的“免费午餐”,当然要全部吐出来。
在李自成的圣旨下,一场大规模的追逼饷银运动就此拉开大幕。在这个运动中,明朝旧官虽然苦不堪言,但也无处申冤。毕竟,这是官方承认的抢劫运动,你到哪里去说理,只能乖乖认命。
对于那些不认命、就是不给钱的明朝官员,大顺政权要怎么办呢?好办,就一个字,打。打到给钱为止!痛快献银者,立刻放人;藏银不献者,大刑伺候。就这么简单。为了让官员们乖乖给钱,大顺政权赶造了“数十副木皆生棱,且用铁钉相连,以吏人无不骨碎立死”的刑具,逼迫官员给钱。
一时间,在大顺政权严刑追比,用炮烙、脑箍、夹棍诸具下,大明官员血肉飞溅,那些交不出钱的官员全都受到了严刑拷打。
在这些被追缴的大明官员中,最倒霉的那个官员,竟然是那个老熟人——魏藻德。因为是内阁首辅,魏藻德要交十万两银子赎罪。这个人虽然贪污腐败,但他也实在交不出这么多钱。
当时,魏藻德散尽家财,才交了万两银子。看见堂堂一个首辅,只肯拿出万两银子,刘宗敏大怒,对其严刑拷打,让他乖乖给钱。魏藻德被“伺候”了整整六天,最后被刑具夹破脑袋,脑浆迸裂而死。
据说,临死前,魏藻德对探视的亲人大呼道:“今求死不得。”求死不得,生不如死,此等结果,为这种小人的最终下场,不足为惜,也不值得同情。只是可怜了他的儿子,只能跟他一样,继续求死不得。原来,比饷有规定,父债子偿。老子死了,儿子继续上,直到交够银子为止。
刘宗敏把魏藻德的儿子抓了起来,对其严刑拷打,要求其给钱。小魏无钱可给,只能跪地哀号道:“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了,你们就是打死我也没用。如果家父还活着,还可听完小魏的话后,刘宗敏一想,是这么一个道理。于是,他咔嚓一下,就让这个没用的小魏脑袋搬家了。随后,刘宗敏抄了魏藻德的家,让他的家族消失殆尽了。当时,像魏藻德这样被酷刑虐待的官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所有。几乎所有的明朝旧吏,都遭到了这种严刑拷打。在北京城内,“人人皆得用刑,处处皆可施刑”,到处都是恐怖的哀号之声。这种声音出自监狱、军营、各级官员的府邸,甚至是马路边(有夹于路次者)。最后,连一般的小富小贵之家,也传来了这种声音。
虽然李自成三令五申,除了明朝旧官外,不得逼迫其他人助饷,更不许“淫掠民间”。然而,当抢劫变成了一种习惯,当创收变得如此轻松时,放弃这种来钱的方式,才会让人痛苦无比、失去快感。
就这样,已经疯狂的大顺士兵彻底忘记了李自成的圣旨,他们开始横扫整个京城。所有的富豪之家无一幸免,都被他们打劫了。在打劫钱财的同时,这些大顺士兵也升级了,他们不仅劫财,还劫色。
《明季北略》记载,大顺官兵以比饷的名义,到处劫财劫色。仅安福胡同一处,“一夜妇女死者三百七十余人,降官妻妾俱不能免,悉怨悔”。
在这场已经完全变了味的比饷运动中,京城内人心惶惶,大顺政权民心尽失,江山社稷岌岌可危。
说实话,看见这么一个天下大乱的局面后,李自成也不是无动于衷的,他也想终止比饷运动。只不过,他根本终止不了。
两个致命的后果
李自成劝慰士兵们不要再干了,结果,士兵们怼了他一句话,就让他无言以对了——“皇帝让汝做去,金银财宝,亦不与我耶?”
这句话,确实怼得可以。
后来,李自成亲自找来刘宗敏等人,劝他们不要再到处抢劫了,并语重心长地道:“你们为何不帮助孤王当一个好皇帝?”
刘宗敏顶了一句,道:“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
听完这句话后,李自成是什么反应,史无记载,不得而知。但所有的史学家都认为,他应该是无言以对。
李自成根本不知道,自己登基称帝后,已经跟手下这帮兄弟完全不同了。如今的他,已经变成了这些人的主子,而他竟然还存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兄弟情谊,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昔日,刘邦登基称帝后,二话不说,立刻让叔孙通教手下那帮兄弟们君臣礼仪,让他们知道何为君、何为臣。现在回想起来,刘邦此举,真是英明无比。
当然,李自成之所以不怪罪刘宗敏,除了不想伤害兄弟情义外,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刘宗敏太能干了,他超额地完成了李自成规定的任务,让他欣喜不已,就没有借口治刘宗敏的罪了。
从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初七,短短十天的时间内,刘宗敏一共拷问了八百个明朝官吏,一共搜刮了七千万两银子。七千万两银子什么概念?崇祯用了十年时间,一直在民间加饷摊派,也不过搜刮了两千万两银子,结果导致民心尽失,最终亡国。而李自成仅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就搜刮了三倍以上的银子,这样的结果,让他如何不欣喜若狂?
当然,这七千万两银子绝非全部出自明朝官员,北京城的每一个富庶之家,也都搜刮了自己所有的财力。得到了这七千万两银子后,李自成都快乐翻了。他也不会为了这些钱,跟兄弟们翻脸。
然而,李自成根本不知道,他收的这些钱会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
第一个后果是,在搜刮期间,大顺军完全变样了,他们不再是人民的军队,变成人民的仇敌了。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李自成入京时,三令五申“兵入城,伤一人者斩”,把大顺军打造成一支人民拥护的部队。
当时,李自成手下的士兵深受百姓爱戴,史称“威令甚严,商贾仍令开市毋闭,军士杀掠者,立斩。最轻亦断手,斫足,劓鼻,截耳。城上兵亦不许私下,人情稍安”。然而,等李自成发动了比饷运动后,大顺军的性质就变了。为了夺取钱财,他们变成一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禽兽部队。
其实,虽然大顺军变成了一支无法无天的部队,但只要刘宗敏等人坚决执行军纪,严加管束,还是能够让大顺军回归正轨的。
然而,刘宗敏却有一个极其荒唐的理论,他认为“但畏兵变,不畏民变”。老百姓造反没事,用兵镇压即可。士兵造反了,就没辙了。因此,不能为了几个钱,去得罪士兵,让他们造反。最终,就是在刘宗敏这套神奇的理论下,大顺军变成了“人民之敌”,京城“怨声载道、怨气结聚”,百姓们再也不服从大顺政权管理。大家准备“望风倒戈”,都在给自己留后路。
此外,因为无休止地抢劫,大顺军变成一支毫无斗志、贪生怕死的军队。“贼兵搜刮,腰缠多者千余金,最少三四百两。人人有富足还乡之心,无勇往赴战之气”。这样的部队,又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就这样,因为腐败和奢靡,大顺政权最终失去了民心,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南明史》作者顾城就认为李自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玩命地打击官吏集团,导致他们与外族联手,一起剿灭大顺王朝。顾城的观点,如下:
许多人轻信了封建史籍对大顺军的污蔑之词,断言李自成进京后领导集团腐化变质,丧失民心,终归失败。这种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
且不说不少亲历甲申燕京之变的人士记载大顺军在京期间纪律严明;就以时间而言,三月十九日大顺军进京,四月初十日左右得到吴三桂率部叛变回军攻占山海关,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率大军离京平叛,其间最大时限为二十三天。
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肇建伊始欣欣向荣,若干年之后壮志消磨,出现文恬武嬉的局面;却没有听说过在二十天左右就腐化得丧失战斗力的。再说,大顺军失败撤离北京后,清军入京立即将北京中、东、西三城居民全部逐出,下令剃头,总不会更得民心吧,为什么没有失败呢?
可见,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
军事上部署的失误又导致满洲贵族得以勾结汉族官绅,构成对大顺军压倒的优势。说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因骄致败,是指他们目光短浅,骄傲轻敌;而决不能解释为他们骄奢淫逸。
明清之际,中国向何处去?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正确地总结这段历史,才能汲取经验教训,有效地利用我国丰富的社会、政治、军事遗产。
通过这番话,顾城教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顺政权之所以无法在北京立足,不是因为内部腐败,而是因为无休止地打击官僚阶级,导致官僚阶级造反。加上军事部署的严重失误,让汉人官绅和满洲贵族联合在了一起,最终颠覆了自己的江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