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77|回复: 0

新余“两大巨头”之一,和新钢并称的“小上海”,你还记得吗?

[复制链接]

UID
437158
主题
15
帖子
15
积分
218
现金
218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9-11-7
在线时间
18 小时
最后登录
2019-12-23
发表于 2019-11-16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余有新钢,分宜有铁坑

一个是炼钢,一个是采矿

他们曾同隶属于江西省冶金厅,

在大炼钢铁的时代,

并称为新余工业的“两大巨头”

就连别称都一样

——(新余/分宜)“小上海”





宋应星(图片来源:新余邮政)

千年以前的它,记载在我们中学课本,被称为“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见证新余千年的炼铁文化,是新余“天工文化”的发祥地。



“载百工之机巧,道万业之由始。”《天工开物》所述内容的主要考证地在分宜县及周边地区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的冶铁技术一致。凤凰山铁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之后的上世纪60年代前后,无数的热血青年,从天南海北来到这片沉寂已久的荒蛮之地,筑土房、建工厂、铺路基、        开路挖矿,为新余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是天工文化最清晰的印记,是新余工业文明最初的源头,埋下新余工业的火种;它是新余城市精神最具代表的传承和发展,塑就了新余“工小美”城市品格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半是得天独厚的富矿,一半是艰辛与磨难。

你是否还记得它

铁坑!





你是否记得中学课本上的《天工开物》,

还有铁坑最初的模样?

铁坑,位于分宜县湖泽镇,因蕴藏了大量的铁矿,被称为铁坑。和所有矿山一样,最初的铁坑到处可见发着暗暗光泽的深灰石块,山坡上峰峦跌宕,山山相连。然而和所有矿山一样,它一片荒芜、生活物资贫乏……



1954年10月1日发行的邮票:勘察地下矿藏,面值3200元。(图片来源:新余邮政)

50年代末正是全国上下搞建设的时候,一批又一批的勘探、探测技术员陆陆续续踏上这个中学课本上《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小村庄——据记载,铁坑采矿在明朝达到鼎盛,出产的铁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



铁坑凤凰山遗址还是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冶铁章节资料的来源,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具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

1959年,铁坑迎来了第一批安营扎寨的拓荒者,那是从萍乡钢铁厂、南昌钢铁厂等地而来的萍乡人、赣南人、湖南人、上海人……他们离开家乡、爱人,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从来到这片沉寂已久的荒芜之地,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就这样在矿山旁的荒草滩落户。



你是否记得一截一截铺就的铁路、

一砖一瓦建起的厂房?



“野岭荒山铁矿藏,全凭铁汉手双双”。没有房子、没有路、没有物资,只有眼前阶阶错落的矿山和祖辈、父辈们的血肉之躯。没有地方住,自己用竹篾围成篱笆筑起的 “干打垒”;没有路,靠着小推车、铁铲,一锹一铲,在大山中挖出一条条路,用双手一截一截铺就段段铁路;没有厂房,那就先填平地形,把机器设备运进来,一砖一瓦盖。寒冬腊月穿单衣、打赤脚,肩扛手提,开园种菜,油灯照明,眼睛一睁,干到熄灯……终于在这里扎下了根。



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立的厂房,工人称为老厂。

“先生产后安家”。今年57岁的易丹来自湖南邵阳,他父亲易闰生便是当时解放后第一批到达铁坑的技术工人之一,因不忍让妻儿跟自己来这受苦,像易闰生一样孤身离开家乡的建设者不在少数。



铁坑的铁轨



你是否记得山谷里回荡的炮声,

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斗志昂扬?

铁坑铁矿于1959年10月筹建, 1960年3月5日建成,作为新余最重要的铁矿石原料基地,铁坑鼎盛时期有5000人。



1960年—1962年,铁坑铁矿属南昌钢铁厂管辖,1963年—1966年5月31日属萍乡钢铁厂管辖,1966年6月1日从萍乡钢铁厂成建制划出,改为江西省冶金厅的直属单位。



1991年1月6日,江西钢厂、新余钢铁厂、铁坑铁矿合并成立江西新余钢铁总厂,铁坑成为总厂二级单位。图为 “两厂一矿”合并成立江西新钢总厂的仪式图片。(图片来源:新钢传媒)



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一亿元,同年4月,新余铁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成为新钢集团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图片来源:新余邮政)

矿上作业主要分为采矿和选矿。铁坑的铁矿石以褐铁矿为主,基本上是露天开采,最开始没有机器,就靠“点炮“。工人用钢钎凭一身力气在在石头壁里敲掘,俗称打炮眼,一定深度后,再把雷管放进去。

“        咚、咚、咚!”回荡在山谷里炮声如同千军万马在总攻前的一声号令。一瞬间,震得地动山摇!爆破成功了!矿石露出真容,人们欢呼雀跃。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铁坑人,像听到了最振奋的号角,热火朝天地挖矿、装车、托运……





电铲采矿

随着工业转型升级,采矿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从“点炮”换成了电铲,铁坑最大的电铲有四个立方米。



选矿新厂

选矿新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建立,这台球磨机作为国内首家褐铁矿选矿机,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选矿设备和技术,历经30余年,至今属于非淘汰的设备。





厂长林学勤和副厂长彭晓明介绍:自磨机(大)和球磨机(小)一个主要负责磨矿,一个负责选矿,把开采的矿石粉碎,再把有用的矿选出来,铁矿石日处理量近3千吨。



在(选矿)新厂的必经之路,经常碰到迎面走来的大学生,伴着球磨机轰鸣声, 昂扬的斗志和年轻人的朝气,使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你是否记得听着《东方红》,

端着搪瓷杯刷牙的早上6:30?



一辆辆、一列列运矿的车沿着铁轨呼啸而去,带走一种特殊的味道——矿山的味道,也是刚刚剥离土地的矿石的味道,一条条铁路也带来了妻儿,带来了团聚的喜悦。



工龄30多年的王赣林是铁坑社区主任,他的女儿就曾经在铁坑幼儿园就读,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号铁坑子弟。

易丹1965年随母亲来到铁坑,成了一名铁坑子弟,当时铁坑子弟学校还没建立,易丹先在湖泽小学念书,1968年,铁坑子弟学校正式入学招生。随着铁矿的生活物资渐渐稳定,大量产业工人与家属相继入驻,矿山的外延也日渐丰富,它阡陌房屋纵横,一畦畦水田,一排排民舍、楼房,农耕市井,逐渐形成一个矿区小社会。



湖泽镇首个银行,就在铁坑内——分宜工商银行铁坑分理处,每到发工资的时候,工资员先到银行取现金,职工对着工资表领钱。

楼房建成了,每个职工根据工龄、家庭人口等指标分房。男人搞生产,女人管后勤。慢慢地铁坑铁矿逐渐拥有了广播站、招待所、幼儿园、子弟学校、食堂、医院。



铁坑的中心“商区“,邮政、商店、宿舍、小卖部一应俱全,公交车直接通到这条街。



采矿单身楼,是当时分宜最好的住宅楼。



选矿单身楼

矿区生活单纯,作息时间也有规律,易丹还记得那时候每天早上6:30,矿区播放着《东方红》《国际歌》的大喇叭准时响起,放眼望去,大家从宿舍楼齐刷刷地鱼贯而出,端着瓷白色的搪瓷杯刷牙洗漱,还有,大家一起拿着搪瓷碗走进热气腾腾的食堂,一起穿上蓝色工作服走进机器轰鸣的工厂……只要在矿区里待着,似乎永远都是一幅热火朝天,人声鼎沸的景象……



矿区食堂之一,据说原先选矿食堂的菜最好吃,有赣南小炒鱼、回锅肉……



斑驳的宣传标语,依稀可见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你是否记得从小认识的玩伴,

“拿翘”的铁坑姑娘?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的家属楼,左邻右舍,非常熟悉。

很多职工子女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是在矿山内部读完,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和父辈一样进矿山工作,同学、同事都是熟人。那个年代,铁坑的女孩子比较“拿翘”。在铁坑,乡政府上班的(干部)还说不到铁坑的媳妇。铁坑谈男女朋友以“内部消化”为主,知根知底。夫妻双方也许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认识。



铁坑招待所曾红极一时,作为全省冶金系统最高规格会议的“标配”,早餐的包子花卷令人回味无穷。



现在招待所改造成大学生宿舍,每到饭点,职工都在这里排队打饭。

易丹的爱人是铁坑学校的老师,谈朋友时两家住同一栋宿舍楼,结婚时没发请帖,就到每户人家打声招呼,在招待所里贴上喜字的食堂吃顿饭,就算把婚结了。婚礼主持人也是矿区的工人,易丹还记得婚礼后,他骑着单车把爱人拉回新房的甜蜜。“都是从五湖四海过来,入乡随俗,一切从简。”

铁坑人说什么话?铁坑社区主任王赣林亲切地称之为铁坑话,一种带着赣南和湖南口音杂糅的普通话。



他是湖南人,铁坑的老职工,在铁坑生活多年,依然改不了爱吃辣的口味。



你是否记得澡堂冰棒《霍元甲》、小伙伴们艳羡的目光?





篮球场

上世纪从80年代起,铁坑铁矿逐渐拥有冰棒房、溜冰场、影剧院、舞厅、活动中心、商店等“豪华”场所……在这个设施完备的小社会里,常有丰富多彩的文娱休闲活动,隔三差五赛场篮球,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连技术大比武这样的竞赛,也显得妙趣横生,总能让工人们感到某种惬意。



职工文艺活动



冰棒房

夏天甜蜜香气和冷气混合的冰棒房、冬天热气腾腾的澡堂、永远有着最时髦小玩意的贸易公司,都是周边居民最向往的地方。



原贸易公司已经变成了小卖部



滑冰场也是露天电影院

滑冰场一星期一次的露天电影,对周边居民来说就像过节,为了占位子,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早早地搬个凳子,来到这里等,演了无数遍的《霍元甲》每场仍是爆满。



影剧院,铁坑小伙子喜欢约心仪女孩到这里看电影,在父母眼皮子底下谈恋爱,想牵牵小手只有借着影剧院的漆黑壮胆。

香蕉冰棒、橘子汽水、面饼,煞费苦心弄到的冰棒券……对这些,家住分宜湖泽镇水川村,如今是铁坑社区党总支书记的严文仍记忆犹新:“3分钱一根的牛奶冰棒特别好吃,好不容易弄到几张冰棒券,我和哥哥放学后走半个小时的路去买,怕冰棒融化就用热水瓶装回家一起吃。”



铁坑的代粮券和饭菜票,两毛钱可以买一个辣椒炒肉,五分钱可以买白菜,两分钱可以买馒头。

和其他小伙伴一样,小时候的严文对铁坑生活无比艳羡:工资到月就发;衣服鞋子肥皂有单位发;吃饭有食堂做的现成的;大人去上班去挣钱,孩子上幼儿园有人看;子弟学校读书也非常便宜。



易丹拿着饭菜票,这在当时也算一笔“巨款”。

对于铁坑子女来说,接父母的班,是当时的不二法则,也是最稳妥的铁饭碗。到外面去,大家都喜欢穿着蓝色的工作服,有一种工人阶级特有的自豪感。

时间就如同选矿厂里那台球磨机的齿轮一样不停转。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新钢铁矿的原料产地,铁坑也逐渐走上的改制的道路,随着新钢公司社区移交工作的推进,        2017年3月31日,铁坑社区2078人正式归属于分宜县湖泽镇政府管理,到2020年,铁坑基本停止采矿。



昔日的活动大楼,成为了现在的社区办公大楼。铁坑社区原隶属于新余铁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职能部门,现属于分宜县湖泽镇政府管理。



我们没有忘记,这个共同的名字——铁坑子弟



铁坑黑板报

“        50来年,铁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父辈、我们都在这里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父辈们总说,吃尽苦头,但始终觉得来这一点儿不后悔。”



铁坑人的吃苦、敬业在新钢是出了名的。1991年“两厂一矿” 合并的时候,铁坑几十人组成的队伍到新钢,专门搞维修抢修,那时候新钢的大部分工程都是铁坑人承建。

1994年前后,铁坑人组成的打工队到外面揽工程,铁坑人的名号,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质量保证。

新余市第一个少年大学生、吉尼斯水上漂浮36小时的记录者沈炜丹……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铁坑子弟。

铁坑过去的篮球,如今的气排球盛名在外,只要到铁坑的篮球队到分宜打比赛,据说其他队就没有可能得第一。





在矿山生产生活过的铁坑人,有着矿山工人共有的实在,即便走出矿山在外打拼创业,都是实打实凭自己的本事。



我们没有忘记,融入城市血脉的天工精神

“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我们始终在路上,不是从家乡向往远方就是从远方眺望家乡,但无论将来我在哪里,矿山始终在我心中。”



“这里将设计成冶铁文化的主题公园。“铁坑社区党总支书记严文指着这块平地说。

不久的将来,铁坑及其沿线将开发“天工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天工文化将以更丰富的内涵展现在世人面前。

虽然作为新余天工文化发源地,铁坑采矿即将成为历史,但历经三百多年的天工开物科学精神正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并在新余生根开花。在新余这座年轻而充满生机的新型工业城市,钢铁、光伏、新材料产业、锂电池等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内核与《天工开物》科学精髓一脉相承。



历史的沉浮中,比荣耀更值得铭记的是走过的路程,这期间有多少磨难和坎坷,就有多少激情和坚守。矿山会停产,机器会停转,但铁矿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早已融入新余这座城市,成为新余不能割裂的文化血脉。



选矿新厂内部

铁坑:厂矿远去,勋章不朽!

记者手记



一边是一无所有的荒山,一边要追赶甚至挑战世界先进水平,巨大的挑战和长久的磨砺面前只有建设者们的血肉之躯。他们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外力可借助,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就,都是旷日持久、艰辛跋涉的结果……

回望过去,无论是新钢、铁坑、新纺、电厂;无论是塞罕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大庆精神、神舟精神……一代代的新余人,一代代的中国人在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伟大精神的感召下,以愚公移山式的壮志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迸发出的强大        生产力、生命力。

没有通天的本领,却做成了一项项通天的事业,这是放在西方经济学及其其他基础理论领域都无法解释的现象,是任何西方资本主义的讲坛上、学院里、教科书里都无法找到的答案,这是只有在社会主义才存在的精神力量,信仰力量。社会主义专有,只此一家。任何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普世价值学……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都显得暗淡无光、苍白无力。

我想,这就是我们所应该坚持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