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老上海人说到新余,总会使人想起新余钢厂。1958开始,由上海钢铁三厂负责援建的新余钢厂开始建设。以后几年,共有2万多上海职工和他们的家属来到新余,把他们的汗水、智慧、青春、子孙都奉献给了新余
上海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个节目,采访40多年前来新余的上海人:
曲乃文一九六零年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上海第三钢铁厂,六一年的时候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新余,今天是星期天,退休后的曲乃文来到钢厂附近的菜场买菜,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改变上海人喜欢吃鱼的习惯,据曲老介绍六十年代差不多有两万上海人来到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从大城市来的上海人给新余带来了时尚、活力,他们的技术支持也给刚刚建立起来的钢厂注入了不可多得的新鲜血液,如今算起来这些上海人在这个城市已经生活了整整四十年,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奉献给了新余。
而另一个上海人付海良是因为爱情于60年来到新余的,当时他刚刚结婚两个月后,妻子奉命来到新余,来了以后就给他写信,叫他不要来,说新余没有电灯电话,没有高楼大厦、甚至没有吃的,可是他还是坚持来了,放弃了在上海的优越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他当时想年轻人就应该志在四方,条件是人创造的。
五八年的时候,新余县城的面积不到六平方公里,新余火车站到街区就是一条土路,百货商店只有一家,里面只能买到简单的日常用品,有一个小小的邮局,如果去逛街的话,从街这头到那头大概用十分钟的时间就差不多了。可当新余钢厂的建立,当第一个炼钢炉的崛起,这一切就得到了彻底的改变,1964年,第一期工程大部分投产,当年生产钢4778吨,生产钢材2358吨,实现了“三年基本建设,一年完成的奋斗目标。小小的新余县一下子就变成了新余市。
这是一个新余上海人的后代说的话: 新余是我长大的地方,小学在江钢,新余当地人叫“山上”,中学在新钢,当地人叫“山下”。
这两个钢厂里长大的我们互相之间都不说方言,虽然有一大半是上海人。中学的时候我们玩得很疯,没有压力地长大,然后迁出,压力立刻就铺天盖地地来了。
没有方言的新钢人,不会说上海话,也不会湖南话,当然也不会新余话。
以前觉得很正常,但是现在到外面才发现,原来没有方言那么奇怪。 然而,正是新余钢铁公司的综合创新文化 ,成就了今天新余市的产业辉煌和城市新貌 正是有了我们父辈的辛勤劳作才有了新余辉煌的今天。《 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