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时正在新余中学上高中。而且那几年正是国家面临特大自然灾害的年头,大部分人都是饿着肚子吃不饱的,粮油是每个人定量供应,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菜。住城里的几乎家家都得自己种菜。当时,学校共青团就号召团员带领大家种菜来解决食堂严重缺菜的困难。记得我们班团支部就领着我们到学校对面袁河南岸(好像是现在的渝水文化广场附近)的一块地方开始了垦荒种菜。好在班上农村来的孩子不少,他们“虽然没有养过猪,但也见过猪跑”,比城里的孩子自然见识多一些。结果我们就在一大片沙滩地上种起了萝卜(他们认为只有萝卜适合这种土壤)。而然后我们就每天都有人抽空经过浮桥走二,三里路去菜地浇水施肥,忙得不亦乐乎。也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们种的萝卜居然来了个大丰收。交给学校食堂后,弄得全校师生在后来的若干日子里天天吃萝卜(还美之曰吃“人参”)。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我还依稀记得当年我们在袁河旁一边洗一边偷吃萝卜的馋样。而且在我的记忆中,好像就是那次种萝卜的活动中,由于我表现不错而被吸收入了团。
有一个姓 li 的同学,学习成绩优良,各方面表现也挺不错,按条件入团是没有问题的。可后来却得知出身不太好。那时候已经开始有点讲阶级和阶级斗争了,入团也关注起阶级出身了。因此 li 同学的入团被搁置在一边。我那时已经是班团支部的宣传委员,团支部分工我去做他的工作。我问他,看来你家穷的叮当响,怎么还是地主啊?他说他也弄不清楚。他只知道自己的父亲14岁就离开老家来城里当学徒,应该是工人出身。但他的祖父在整个家族里辈份高,也就被推选管理宗族祠堂,同时还管理祠堂共有的一些田地,后来土改划分阶级时,不知为什么就把祖父划为地主了。这位 li 同学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祖父根本就没来得及给他什么印象,但却留下一顶“帽子”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样罩着他,使他总也喘不过气来。记得当时我是用一种很流行的“套话”来劝导他:简言之就是“出身不由己,道路自己选”。就像现在的一些女孩劝导自己的“闺蜜”:说我们长的不漂亮,我们才不在乎呢,我们可以有气质,有内涵,有个性,有魅力,总有一款男孩喜欢我们。(不过,也有人把此演变为“长的丑不是你的错,但上街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估计我对 li 同学的这种“说教”多少起了点作用,后来在一次学校召开的全体团员大会上,他竟然不经大会主持人同意,擅自上台发言,表示要接受组织的考验,决心不动摇。这一举动大概极大地感动了学校的团委书记。不久,li 同学终于“破格”入了团。
还有一个同学为了表示自己入团愿望的强烈,几乎是每个月写一次“入团申请书”,不过,已是年代已久,我也记不得他最终是不是入了团。类似这样的事还不少。因为那时入团都需要考验,有考验自然也就有故事。就像现在的少男少女谈情说爱,都会互相考验,考验过后也就有了光棍,有光棍也就有了“光棍节”。不知待到有7个“1”的那天,还会是这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