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青林知青
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号称清末三大名臣,曾国藩身背“曾剃头”之名,李鸿章则“卖国贼”傍身,唯有这左宗棠因收复XJ的不世之功正色庙堂,身披“爱国者”光环而为后世敬仰,但相比于这曾李二人,似乎现在无论在声名还是时人关注度,都要略逊一筹。
说起左宗棠的功绩,那可是长长的一串,他参与平定太平天国、主持平定陕甘回BAO乱、创办福州设立船政局和水师学堂、在兰州开办机器局和工厂,然而,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是他后来每天坐在军机处挂在嘴边的功绩,便是收复XJ,就这一点来说,妥妥地民族英雄一枚,而对晚清名臣来说,他是声誉是最好的。
曾国藩和李鸿章乃师生,行事处世圆润有度,可归于一类,而这左宗棠同上述二人有明显地不同,他似乎要刚烈得多,这也可以理解,一个以当今诸葛亮自居之人,目中能有几人入得他的法眼,可以这样说,如果从格局和气度上说,他是不如曾李,但从能力来讲,绝不逊于二人。
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名臣,清后期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是湘军创始人之一,也是洋务运动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二十岁乡试中举,但却后来多次考进士均名落孙山,后来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仕途一路畅顺,官到两江总督,入值军机处,中法战 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后在福州病逝,年73岁,被追赠太傅,谥号“文襄”。
左宗棠早年家贫,虽然顶着个七代秀才世家的虚名,但于家境来说就很是艰难了,但他幼年好学,“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拜当时名士贺熙龄为师,深得老师喜爱,称其为“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
但不知为何,他于科举上运气实在是太差,虽然在“乡试”中得以过关,但却是以“搜遗”的身份得中,这怎么也让一些人啧舌,而且他后来六年中三次赴京参加会试,均落败而归。
左宗棠虽然未能按照正规的途径步入官场,科场的失意并没有让他心灰意冷,反而更加地潜心研究经世之学,以图学以致用,用自己的才干为国家作出贡献。
这也得到了他家人的全力支持,这时的他是入赘周家,做了上门女婿,这周姓一家人对左宗棠很是赏识和尊重,尤其是他的妻子,在左宗棠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最大的理解和帮助,这点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如果象那《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对待范进一样,怕是就没有后来的左公了。
虽然左宗棠仕途入挫,但他的才干却在当时的湖湘得到很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崇,而他自己也很是自负,他自称“今亮”,也就是当今的诸葛亮,性格刚直乖张,狂妄无比,甚至连曾国藩都看不起,说曾大帅是“唯才略欠”。
倒是这曾国藩大度,作为前辈的他是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因其才加以重用,这点也算左宗棠运气好,如果遇到个小肚鸡肠之人,左公的命运堪忧。
现在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评价左宗棠很有名的话,即“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一评语体现了左宗棠在当时湖湘人中的价值,但少有人知道此语是在何种前提下说的,又是为何事而言。
左宗棠的入仕是好友郭嵩焘的举荐,去给湖南巡抚骆秉章当幕僚,按说一个没任何品级的师爷应该老老实实地在幕后出谋划策就是了,但当骆秉章上奏弹劾永州总兵樊燮,这樊大将军前来交涉之时,骆秉章避而不见,倒是这左宗棠出面接洽。
喜剧的一幕出现了,左宗棠竟要求樊燮给他下跪请安,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之事,樊燮是堂堂正二品印官,如何会给你这无名师爷下跪请安;于是,左宗棠勃然大怒,大骂樊燮,让他滚出去。
这事最终被上达天听,樊总兵和湖广总督官文联名上奏,告左宗棠仗势欺人,侮辱朝廷命官,当时咸丰皇帝对这极为不对等的官司感到十分好笑,在正准备采取措施之时,收到郭嵩焘拜托好友潘祖荫的奏折,里面就有这后来让左宗棠名扬天下的话。
时值太平天国势头日盛,咸丰是不想得罪时当要冲的骆秉章,加上潘福荫乃朝之重臣,是咸丰倚重之人,所以,便左右安抚,将此事压了下来,左宗棠方躲过一劫。
一个小小师爷敢同总兵总督这样的封疆重臣分庭抗礼,我们从中也能看出左宗棠的性格的确是异于常人。后来他成为郭嵩焘的上司后,却并没有投桃报李,多次拒绝了郭嵩焘所求,以至于两人绝交。
据左宗棠的解释是,他之所以拒绝其所求,完全是出于公心,以至于后来弹劾郭嵩焘,是因为郭嵩焘“才不副其志”,水平实在太差,难以胜任其所担之职守,还要求朝廷撤换郭嵩焘。
这就是左宗棠,什么知恩图报,选边站队;什么谁是谁的门人,打狗要看主人一类的人际关系和法则,在他的字典中全无,他脑海中从来也不曾存贮过类似的概念。
最让人关注的是他同曾国藩的关系,二人一起平定了江南,左宗棠在资历上是曾国藩的晚辈,也是靠曾的推荐和保举而一路升迁,但二人处攻克天京后就开始交恶,几近绝交。
左宗棠心直口快,口无遮拦,曾国藩九江被石达开逼得两次投水自 尽,左宗棠就嘲笑他是“猪籽子”,这话就有些过分了,但真正两人闹翻是攻破天 京后,曾国藩上奏朝廷说江南平定,可作为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却上报说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还带着余党继续作乱,指责曾国藩是欺君罔上。
这让曾国藩情何以堪,认为左宗棠是故意为难自己,忘恩负义,于是二人交恶朝野皆知,加上各自集团内部之人的挑拨,二人矛盾日深,而朝廷对两人都要倚重,只能加以调和了事,但两人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近来一些学者考证,二人实际上是唱的一出双簧,故意闹出动静来让朝廷钳制以自保,不然,很有可能在天下大定后,上演一出鸟尽弓藏的历史剧。
这个我认为实在是想多了,纯系小儿过家家的想象胡说,想那曾大帅要想自保,就如同他当时就采取的措施,直接裁撤湘军,万事大吉,朝廷顾忌的是尾大不掉,没了军权之人,谁还能拿你当棵葱;而那左宗棠的个性,想把这演戏的角色安在他身上,再是有好导演,好台词,那也是勉为其难,他根本就不是这块料。
两人有矛盾,相互有看不起的地方,这是实情,这是性格使之然,曾国藩城府深,喜怒哀乐深藏不露;左宗棠本色示人,一切都挂在脸上,两人惺惺相惜,一至柔,一纯刚,都是正人君子,且都以国家为重,他们都为朝廷重臣,而达到这样位置,是两人相互抬举和尊重的结果。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是曾国藩逝世时,左宗棠写有一付很有名挽联,我们从这挽联中可以看到左宗棠到曾国藩的尊重,亦承认平素“和而不同”之实,更让人钦佩的是,他一改以前交往中称兄道弟的习惯,落款为“晚生”,仅这一点,左宗棠的大度和襟怀可见一斑。
曾国藩逝世后,朝堂之上便是李鸿章同左宗棠唱主角,李鸿章一心筹办北洋水师,而左宗棠则全力兴办洋务,这时便发生了著名的“塞防”和“海防”之争,一时在朝廷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焦点便是XJ。
XJ 即古时的西域,一直以来就是个棘手的问题,清王朝时的康熙多年用兵方才平复,到乾隆时才定名为XJ ,意为新的J域之意。
但由于民族众多,矛盾重重,历史上这国那国的一堆,且地域广大,占现在我国领土的六分之一之多,它又紧邻沙俄,而沙俄对XJ是觊觎已久,于是,他们便支持一个叫阿古柏的在新疆建立所谓“哲德沙尔汗国”,妄图将XJ从中国分裂出去
刚平定陕甘回 叛 乱,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主出兵收复XJ,现在看来这是铁定之事,但却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此建议遭到以李鸿章为首的朝臣反对,李中堂上书说“XJ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XJ,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
我们现在站在当今的立场来看,这简直是胡说八道,缘何这等谬论在当时还得到很多人支持,朝廷还左右不定,难以决策呢?其实,这同当时的人们对国家的认识及外国势力对我国的威胁密切相关。
对汉人来说,J域就是汉人居住地的十八行省,对满人来说,J域就是满蒙故地加被征服的汉地,至于老祖宗们费九牛二虎之力打下的如XJ、青海及臣服的西Z和宁夏一类地方,并不是太在意,有点“崽卖爷田不知痛”的意思。
正是在这样一种思维定势下,才会出现对边患听之任之,任其发展,甚至出现如谭嗣同提出的将XJ这些地方卖了,弄些银子回来搞变法的奇葩言论。
而对此时的李鸿章来说,国之大患在东边的日本,所以要大力扩建海军,至于那XJ的“不毛之地”,不要也罢,他上奏说:“依臣看,XJ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这便是当时甚嚣一时的“海防”和“塞防”之争。
而左宗棠对XJ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上奏说:“天 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在他眼中,XJ不仅地大而且物博,美丽富饶,祖宗打下的江山何言轻弃之,并且要守J土,不是退缩而能为之,我退彼进,永无宁日,而且一旦弃之,将会发生连锁反应,即“若XJ不固,则蒙古不安,匪 特 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朝廷权衡了半天,终于觉得左宗棠言之有理,遂授以兵权以复XJ;于是,左宗棠精选八万湘军,经过十个月的跋涉和奋战,首先收复了北J,继而又用了十个月,攻克南J,至此,取得了被英国人称为自乾隆时代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人所曾取得的最光辉成就。”
这时要说收复XJ还是不完全的,因为此时的伊犁还是沙俄手中,就军力来说,阿古柏所率汗国的杂牌军终究属乌合之众,同训练有素的湘军对阵,那实力还是相差甚远,但这沙俄就不同了,不仅长年征战,且装备远比清军优良,亦可以说不在一个层次上,如何同沙俄直接对话,朝廷又陷入了争议。
左宗棠力排众议,面对强敌寸步不让,坚持赶走沙俄,收复全J,在奏折中他慷慨激昂地写道:“如沙皇一意孤行,应诉诸于武力。臣虽不才,愿当此任。”于是,他在年近七旬之际,率领四万湘军开赴伊犁前线。
为了表示必胜的信心,左宗棠令人从原甘肃驻地的酒泉,将为他准备的 棺 材抬来随军,不胜不还,这便是著名的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典故。
壮哉老将军,此举不仅尽显左公为保国家J土不失一寸之决心,也向沙俄传递了要血战到底的信息,对此,那一贯侵略成性的北极熊,在清廷一手军力施压,一手求和谈判的攻势下,竟然不可思议地将到嘴的肉吐出,此行虽未发生战事,但左宗棠此行此举所起之效果,乃是举世公认。
XJ,这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的J域,在左公不懈努力下,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继而,又是在左宗棠的督促下,清王朝在XJ建省,一个全新的XJ,终于取得了同内地各省平起平坐的地位。然而,一年后,当柳枝新绿之时,左宗棠逝世了。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
新栽红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当年左宗棠率领八万湘兵西征XJ时,他们从水乡泽国来到这干旱之地,深感气候干燥之苦,于是左宗棠命令开路部队在筑路的同时,沿道路两边,及附近适宜栽种地带,遍栽杨柳和耐旱的沙枣树,绵延数千里,这就是著名的左公柳。
间隔数十株树,便会有这样一个告示,上书:昆仑之墟,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
“我们XJ好地方”,很小的时候我们便会唱这首民歌,现在的XJ也是旅游热点,我曾在嘉峪关看见过左公柳,虽疮痍昭昭,却依然虬劲挺立,显示了它坚守绿洲的顽强生命力。
左公柳就是左公的形象,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以不屈的意志,坚守着自己的意念,不管现在人们争论这些晚清人物的是非功过,但我只要一想起夕阳下挺立的左公柳,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这就是活着的左公,千秋功过任评说,壮美的XJ,不朽的左公,有这,就足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