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新余论坛 返回首页

我是诗君的个人空间 http://079089.com/?3553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明月临空》选载之一

已有 635 次阅读2012-8-1 01:36

明月临空

目录
自序
阳春抒怀
愤发
元宵节
千丈的冰崖
江楼
月下吟
江城子

伤逝
雪中宴
 
相依
我的思念

七夕
无题
无题
虞美人
风月吟
恋爱之歌
真情写重阳
 
征程
可怕的精怪
胸中的壁垒
观赏
夏夜无眠
秋游
蹉跎岁月
北漂
中秋怀远
长城
 
爱的真谛
萧索的燕园
致芳琴
奇遇
异样的感觉
赠天使
心爱的女人
心宇的主宰
诀别诗
灵与肉
 
寻觅
久违
奇缘
牡丹
雪莲
美人图
鹊桥仙
无题
神女泪
嫦娥奔月
 

游园
颐和园
春日游香山
自然
高山流水
观红叶
登长城
山行
圆明园
 
江河东流
逝去的彩云
彩凤
顽石志
中秋咏月
中秋节
光阴
芳菲的月桂
雪花的凄美
孔雀开屏
 
题邻家儿童
岁末逢知己
赠友人
雪日怀亲
护身符
双亲颂
将军令
迎新春
月下怀人
九月九日寄远怀亲
 
投机一族
贪官题像
世相
箴友人考研落榜
大鹏与高粱
外物与内心
老马自嘲
讽喻诗
忧黎元
讽喻诗
 
可爱的祖国
东方苍龙
杜鹃依然盛开
咏怀
梦圆东方
中华颂
扬帆海峡
水调歌头
毛主席纪念堂
国之魂

附录
何谓诗歌
诗歌的创新
谈韵律
谈意境
后记
 

                                                                          自 序
 
 
       只要略有所知的人就都明白,纵使当代诗人如雪花般地漫天飞舞,终究逃不掉落地顷刻消亡的凄惨命运。于是,有人慨叹:诗歌已是风烛残年。
       近百年来,中国新诗走过颇为坎坷的征程。这其间既有荣光也有屈辱。几代诗人们努力探索,不断耕耘,终于开创出诗歌事业的崭新局面。然而,时至今日,新诗仍然没有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甚至诋毁之声不绝于耳。自从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作者们就迷失在黑暗之中,始终找不到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口号的鼓动下,他们幼稚地认为,要实现诗歌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废除古代诗歌的传统。他们仿佛“先知”一般,自以为是,无所忌惮,肆意破坏惠及千年的诗歌美学原则,妄图建立起崭新的“空中楼阁”。当然,诗歌的创新无比艰难,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西方,从中获取革新诗歌的“真经”。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模仿西方诗歌,而且是模仿那些把外语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新诗史上所有流派和诗人的作品,几乎都是西方诗歌的拙劣翻版。因为否定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摈弃现代汉语的独特审美,所以这些新诗作品,写得既不像诗歌,也不像散文,简直就是中西杂交的怪胎。令人可笑的是,新诗作者们却自我标榜,得意忘形。诚然,现代新诗的浅陋之极,可谓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诗歌沦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有其自身发展的复杂原因。但是最为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杰出诗人的缺失。古典诗歌的审美天地,犹如星光那般晶莹剔透,又如沧海那般博大精深。中国汉字是表意表音的方块字,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规律,跟西方的表音文字大相径庭。运用汉语写作诗歌的作者们,面对如此丰富的优良传统和语言特色,怎么能够熟视无睹、避而远之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进入新的世纪,在这个多元并举、自由竞争的时代,新诗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诗人不必一味抱怨世俗功利的客观环境,而是要十分注重自身修养的主观因素。中国从来存在欣赏诗歌的广大读者,只是一直缺乏理想形态的新诗作品。风起云涌的社会时势,群芳斗艳的大众审美,无不渴求诗歌艺术的振兴和繁荣,催发国家和民族莫大的跃动与飞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那志向高远的杰出诗人,当以超凡的勇气,于凄寒暗淡的诗坛里,潜心修为,锐意创新,启亮奇彩斑斓、照耀天地的风骚之光。
       丑陋不堪的诗歌,仿佛污秽而灰暗的烟尘。无比优美的诗歌,宛若清新而光辉的明月。——漫天的烟尘渐渐地消散,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定然飞临在万里无云的晴空。
 

 阳春抒怀
                              
花鸟竞阳春
徜徉暗自吟
学成师谊重
身长母情深
揽月呈华夏
掬芬献至亲
仰头天浩瀚
波涌乃雄心
 
题解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是李白表达出的雄心壮志。每一位抱负远大的青年,都应该确立自己高远的奋斗目标。只有具备崇高的人生目标,才不会轻易迷失方向,而且能够激发出永不停息的拼搏动力。这首五言律诗《阳春抒怀》,诗人不仅叙述了老师和母亲对于自己成长所倾注的深情厚谊,而且抒发了报效祖国和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怀。
 
赏析
       这首诗表现出来的忠孝观念和远大追求,具有高度的理想价值。“学成师谊重/身长母情深”,在这个颔联中,诗人娓娓道来,叙述自己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有成,离不开母亲和老师的抚养和栽培。这两句诗语言朴实,感情诚挚。“揽月呈华夏/掬芬献至亲”,这个颈联承上而来,既然接受恩惠,必当心思图报。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十分贴切,而且富有美感。“月”悬挂天空,可望而不可即,这里用来象征崇高的功业。“芬”代指花朵,富有浓郁的芳香,这里用来象征美好的情操。颈联意谓诗人想要建立伟绩报效祖国和满怀虔心孝顺父母。这两句诗想象美妙,精神可嘉,可谓是珠联璧合。
       写景抒情巧妙结合,浑然一体。诗歌首联通过描述群芳斗艳、百鸟争鸣的大好春光,衬托诗人信步徜徉、心境舒畅的喜悦之情。“仰头天浩瀚/波涌乃雄心”,这句尾联写景壮阔,抒情豪放。诗人满怀建功立业的雄心,仰望着广阔的苍穹,平静的心海不禁澎湃起来。这样的写景抒情,实在自然流畅,妙合其心。
      《阳春抒怀》这首五言律诗,是依据《中华新韵》创作的。以前创作旧体诗词,往往采用《平水韵》。可是,时过“音”迁,《平水韵》里的汉字读音,早已发生变化,今人已经无法准确地诵读出来。所以,以普通话为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以“同身同韵”为划分标准,制定的《中华新韵》,符合当今诗歌创作的时代要求,值得人们广泛地借鉴和使用。
                                                                                                                                             ——李云

    愤发
                             
创业艰难路邈然
沉沉雾霭锁群山
长江浩荡东流去
华夏勃兴古往还
国破孙文心更固
足摩墨子信弥坚
征程漫道多坎坷
志满樽杯作笑谈
 
题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在当今现实中,为梦想而奋斗的创业者,都难免遇上各种挫折。面对困难,是执着追求还是畏缩不前?每一位强者都会有自己明确的抉择。《愤发》是一篇感愤而发的七言律诗。诗人不仅描述创业道路的艰难,展望中华兴盛的光明前景,而且表现出坚定无比的信念和乐观豪迈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写景壮阔辽远,抒情豪迈沉着。诗篇的首联采用形象的比喻,抒发了创业艰辛的浩叹。创业的道路好像绵延的群山被雾霭笼罩一般,是如此绵长,如此迷茫,令人心情感到沉重。“长江浩荡东流去/华夏勃兴古往还”,这个颔联运用比兴的手法,揭示中华民族的昌盛好像长江东流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也暗喻出诗人追求的事业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这两句诗不仅对仗工整,富有哲理,并且境界壮阔而深远。“国破孙文心更固/足摩墨子信弥坚”,这个颈联,善用历史典故,突出表现诗人无比坚定的信念。孙文进行民主革命,虽然起义屡次失败,但是从没有灰心丧气;墨子为民请命,奔走呼号,哪怕双足遭受磨破,也毫不停歇。诗人运用这样的典故跟抒发的感情十分贴切。最后一联呼应首联,强烈抒发了创业终究实现的乐观态度。只要具有先哲那般坚定的信念,不断地锐意进取,那么,壮志相酬一定会指日可待。此联诗人采用豪放不羁的语气,表现出藐视困难和险阻的无畏精神。
       七言律诗的谋篇布局,讲究“起承转合”。这就是说律诗的四联诗句,需要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彼此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性。这首七言律诗《愤发》,首联开门见山,引出话题。颔联承上而来,描写事象。颈联转折突起,评论人物。尾联收束全篇,点明主旨。全诗层次条理清晰,感情跌宕起伏,语言铿锵,大气磅礴,充满无比豪迈的激情。
                                                                                                                                             ——李云

    江楼
 
海内飘零几度秋
月光似水倚江楼
茫茫雾霭深宵重
不见秋江脚下流
 
题解
       春去秋来,花开又花谢。漂泊在外的游子境遇如何?他是踌躇满志,还是潦倒失意?残酷的现实,令人为之惋惜。《江楼》这首七言绝句,在于表现抒情主人公飘零的经历和迷惘的心境。心中怀有远大的梦想,四海之内不懈地追求,却始终无所成就。在凄迷的夜晚,独倚江楼,难免有飘零失意、前途渺茫的无限感慨。
 
赏析
       情景交融是此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景”即作品中的“象”,包括作品中所描绘、塑造的景、物、人和事。“情”即和“象”相对的“意”,它不仅指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包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首诗的情景结合得非常紧密,不可分割。比如,采用似水的月光,渲染出凄凉的心境。尤其是“茫茫雾霭深宵重/不见秋江脚下流”的诗句,意象凄迷,内蕴深厚。茫茫的雾霭,使人无法看清脚下的江水,暗示出抒情主人公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的心境。这样的写景与抒情的确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月光似水,雾霭茫茫,不仅是自然之景,亦是抒情主人公几度飘零失意、深感前途渺茫的内心写照。意境的创造,使全诗笼上一层拂之不去的凄清气氛。 
       宋代诗论家严羽认为,诗歌的优劣不主要在于诗人学识的多少,而主要取决于悟性的高低。悟性较高的诗人,写诗就容易做到景物和情感巧妙结合,达到情景交融。《江楼》这首诗的结尾两句诗,也可算是“妙悟”之言,将景物和情感融化无迹。
                                                                                                                                          ——陈辰

    伤逝
                              
  皎皎月辉
千回陶然吟诗
  星光熠熠
曾经忘情酒杯
 
南北寻梦蹉跎多少载
   蓦然回首
烂漫的青春月残星稀
 
题解
       所谓伤逝,顾名思义,就是对已逝年华与往事的慨叹。每个人都曾经拥有难以忘怀的青春年华,那让人如痴如醉的美好岁月。然而,时光荏苒,岁月无情,一切美好的事物终将消逝。对于漂泊失意的游子来说,这样的变迁更加容易触动灵魂的深处。《伤逝》这首诗,就是表达这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感伤。
 
赏析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只有七行诗句,但是构思精巧,喟叹深沉。诗篇分为两节,第一节描述过去美好的时光:抒情主人公在皎洁的月光之下,经常吟诵着优美的诗歌;在闪闪的星辉之下,尽情地畅饮香醇的美酒。当时的青春岁月,多么温馨,多么幸福。这一节诗的语言音节铿锵,短促有力。第二节诗抒发此时心中的无限感慨:人生实在蹉跎,青春已经消逝。“南北寻梦蹉跎多少载/蓦然回首/烂漫的青春月残星稀”,这三句诗采用残月稀星的意象,象征逝去的青春,可谓手法贴切,意境凄美。此诗不假思索,信手写来,犹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灵感是诗人在长期生活与诗艺积累的基础上,于特定的情境瞬间产生创作意念的心理现象。《伤逝》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长年处在漂泊失意的生活之中,一天独自徘徊在阑珊的夜里,忽然感悟出美好韶光的消损,宛如天上的残月稀星,遂将此幻化为诗中奇妙的意象——烂漫的青春月残星稀。灵感能使审美感知异常地活跃;但是,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钟予芳

      雪中宴
                             
  飘飘洒洒的风雪
弥漫异常冷落的京城
  神采俊逸的知己
盛宴相叙久违的光景
 
  盈盈的欢声笑语
萦绕陋室的素案方墙
  不胜红酒的浓醉
心中吐露绵长的忧伤
 
  谁道和丽的神州
漫山的花朵竞相绽放
  何见高洁的腊梅
经冬不闻馥郁的芳香
 
  尽情地举杯畅饮
誓将淹没抑愤的怨情
  岂让绝代的风华
竟凋零于北国的隆冬
 
题解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各项事业的发展环境较为优越,成为无数创业者向往的地方。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北京依然缺乏人才成长的良好机制,充斥着庸俗和腐败的竞争环境。《雪中宴》这首诗,作者描写在风雪交迫的京城,自己和久违的朋友相聚而谈,举杯畅饮之后,大家吐露出压抑已久的怨情。诗篇不仅揭示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而且抒发了不满现实的愤慨,以及摆脱困境的强烈抗争精神。
 
赏析
        这首诗首先描写环境氛围和人物事件。当时,京城格外寒冷,天上下着漫天的大雪。久别的朋友相约一堂,叙述彼此的心情。“神采俊逸的知己”,这句诗表明,相聚一堂的这些人物,并非等闲之辈。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都在北京追求梦想。第二节诗描写饮宴的场景和气氛。“萦绕陋室的素案方墙”,从这句诗看出,他们居住的环境非常简陋,生存很窘困。朋友难得相聚,自然会开怀大笑。可是,喝醉之后,他们都滔滔不绝地倾诉心中的苦闷。这前面两节诗,运用白描手法,简述了酒宴的经过。第三节诗运用比兴和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情。“何见高洁的腊梅/经冬不闻馥郁的芳香”,这里的“腊梅”,象征那些具有远大理想和高洁品格的杰出人物。他们才华出众,无比自信,却在文化之都的北京无法得以施展。谁说中国到处都是良好的环境,人人可以各尽其才呢?试看一下,如此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北京也无用武之地!这里的抒情,不仅仅是个人的小私怨,而是针对压抑人才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批判!然而,他们虽然怀才不遇,但是并不自暴自弃。“岂让绝代的风华/竟凋零于北国的隆冬”,这最后两句诗,具有多么深刻的内涵,多么饱满的激情!他们感情激愤,表达出不甘沉沦的抗争精神。全诗节奏非常鲜明,音节格外浏亮。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雪中宴》这首诗,具有李白诗歌的风格,不但语言清新自然,而且感情豪放不羁,具有一股荡气回肠的力量。
                                                                                                                                           ——李云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余都市网 ( 新余都市网客服电话:13607902048 )

GMT+8, 2025-5-11 06: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