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P篇
夏普MD无疑是MD中最好的。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夏普MD的音质都是最好的。夏普是最早24BIT解码和数字放大技术的应用者。早在97年夏普就已经是 24BIT的解码了,直到1999年的爱华F80仍然还是采用20BIT解码。夏普的产品线,我认为要比SONY设计的更科学!ST/DS系列和MT/DR系列的区别绝对不仅仅只是体积和重量上的差别。在EQ上,夏普分工明确,杜比耳机系统和某些EQ只有单放MD使用,可录MD再高端也只能传统的三段X-BASS(除DR7/77外,它们俱备了高音调节这个EQ)。而杜比耳机系统又是夏普高端和低端单放MD的一个区别,就像DS5/30/33等无杜比耳机系统,而高端的DS8/70/77等全部配有杜比耳机系统。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做为中端的DS55和低端的ST800也拥有杜比耳机系统。
夏普MD的在市场上的辉煌应该是从ST880开始,2001年8月登场的的ST880是销量最大的单放MD之一(这里说的是发售年份,一般机器在第2年才是其真正热卖的时段,下面也一样),尽管其只有22BIT解码,但其的夸张的蝴蝶设计以及倍受好评的杜比耳机系统,再配上经典的双色线控,轻易的打败了对手索尼的E909。低端的ST770由于性价比突出,而性能却接近ST880,更可贵的就是采用了低端机很少用到的金属外壳,因此也受到了玩家们的一致好评。ST770价格一度曾跌到了600价位,算是夏普甚至市场上最便宜的MD。MT770,除播放时间外基本上可以算的上是一完美的机器,是夏普对抗索尼 R909的王牌。由于采用了老的0.25微米集成电路设计,所以使得功耗巨大,播放时间仅仅49小时,比起市面上的普通MD,播放时间短了将近一半,这也导致了MT770在和R909中对抗的直接失败!有点要说明,MT770绝对是夏普在MDLP时代低音最强的MD!这一代的夏普MD皆是夸张不规则设计;同时机器正面开始采用高光亮漆。
今年最引人注目的的还是首款NET MD_IM-MT880,因为NET MD此时被美誉“MP3杀手/终结者”。MT880是夏普最失败的一款MD。9.5小时的SP模式播放时间让人汗颜,老套的外观毫无新意,仅为N1一半的传输速度,等等缺陷造成了MT880的失败。经MT880 VS N1一役后,夏普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再也不敢推出NET MD。
2002年的夏普大概也认为ST880的热卖离不开杜比耳机系统,于是在本年度追加了ST800。ST800是款低端MD,可能是夏普想进一步挖掘杜比耳机的市场而推了这款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机器。ST800因为成本的原因采用了塑料机身已经使得机器很厚,就连夏普倍受好评的双色线控也去掉了,居然又使回 2000年夏普的塑料棒线控(掉色颜色,操作容易失误),使得ST800本身优势很小。与ST800一起出台的还有ST700,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双面设计,不过由于其定位低端,配置略低,在市场上终难成器。
同年索尼N10的出场把NET MD推向了顶峰,就在大家认为夏普也会推出一款NET MD与之抗衡的时候,DR7出场了。DR7再次延续了夏普的辉煌,1BIT数字放大技术的应用,给业界刮了一阵“数字放大”风,同样拥有数字放大技术的 DS8也取得了无比的辉煌。
2003年初,DS8续ST880后继续热销,夏普的单放MD简直红透了半边天。这次,夏普不再认为DS8的成功主要因素是杜比耳机系统,而是认为自家的 1BIT技术,于是ST800的思维再次活跃,DS5也就出场了。DS5取消了杜比耳机系统,采用了低端机器的标配的塑料机壳,线控(包括背景灯光)、主机和底座颜色统一,这也算是一个设计亮点吧。其他的就没有什么变化了。总的来说,DS5在国内来说表现糟糕,但在日本市场上却有一定的销量。
年末,索尼的N10/910横扫市场,眼见索尼NET MD独大,夏普沉寂了许久的的NET MD终于沉不住气了,在万众瞩目中夏普新生一代的NET MD登场了!它就是后MD时代最威风的——IM-DR80!在DR80登场的时间里,杂志和网站上到处都是关于DR80的消息,好评声连绵不断。在MD后期,DR80绝对占据了最高端的宝座,这款MD的销量也非常大!直到今天在二手市场售价最高的MD仍然是DR80,从此也看的出DR80的实力了。如此除去CAN'T DISC这个缺陷(准确点来说,DR80还有个缺点:在高端1BIT MD中,DR80的声音是最差的),DR80可以算是一款完美的MD了。飞碟式底座,轻易和任何数字(音频)、音频设备相连,可以显示汉字的线控,四极耳塞,1BIT数字放大技术,,8MW+8MW的功率,长达122小时的播放时间,轻盈小巧的机身……
DR80的出台直接把MD推向了最高潮,这段时期,MD成了最炫酷的随身电子产品。
与DR80一起登场的还有夏普一比特系列耳塞HP-MD90和MD33。其中MD90的素质相当高,据说核心单元同A8。可惜本人拥有A8的时候是木耳,就无法具体比较A8和MD90差别的了。至于网上的评价说法太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MD90的声音素质绝对在A8之上,毕竟是四极的(本人听感MD90也明显胜出,当时听A8的时候感觉没什么,听MD90的时候震撼了一下)。DS77+MD90是MD后期发烧友追求的最高配置。MD33是一款低端耳塞,戴着1BIT和四极光环,评价还是不错的。
2004年下半年的MD终于步入了末路,DS70这样的机器基本上没到大陆来,仅能看到少数地方有售,还得订货。做为本年度最顶级的DS70,素质的确不俗。多达65种的音效调节是业界空间的创举了,线控也能显示汉字了,播放时间一举突破了200小时大关,达到了205小时。DS70可以看成是DS8的加强版,弥补了DS8的不足,是单放MD中比较完美的一款机器。和DS70一起登场的还有DS30,除了漂亮外,音效多达50种以外没什么可说的。
2005年,新款的MD再也没登陆中国市场了,从此MD市场就仅有些存货在销售。但这并不代表着夏普的MD就彻底的完了,随着网络交易日益兴旺,DS77 还是在国内经常露脸,尽管其销量仍然是少之又少。05年至今最火的机器当属这款被神化的DS77。DS77本身的素质的确是MD的一个顶峰,音质在MD界中数一数二,各项指标都趋与完美(虽然真的要说有缺点,就是其声音有点小)。但在日本本土的主打并非DS77,而是比DS77发布更早的DS55。 DS55除了线控不能显示汉字和机身采用塑料材质外,基本上与DS77一样。个人认为DS77/55这两款机器是MD设计的两个经典!DS77的波浪机身和镶饰物的完美结合造就了DS77的美感,而DS55则和附属配件浑然一体,主机上采用亮饰品更是吸引了无数目光。 DR77在大陆的也有很高的享誉,据说比DR7音质好(但并未采取新1BIT H.A技术)。DR77最大的改进还是完善了外观,要知道DR7是公认的“丑”机(本人曾经就是在DR7和MT770之间做出的选择后者的抉择,因为前者 DR7实在台丑),但DR77就帅多了,还配备了全黑色的线控。DR77的播放时间达到了135小时,超越了松下MR270/240号称的“播放时间世界最长”,不过夏普并未以此做宣传。本年度最后登场的是DS33,一款低档MD。这款DS33则是夏普的近几年的最大缩水版,居然没有X-BASS。不过日本人似乎并不在乎这些,在日本本土MD的人气榜中,DS33一度排名第3!当然DS33也有它存在的意义——新1BIT MD的开始。新的1BIT MD只是对1BIT标志和开碟方式做出改动,其他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另外这三款新1BIT MD(DS33/700,DR700)的线控都是白色。
2006年到来,DP700低调的上市,虽然只是款低档机,但还是有三处亮点的:1.底座集成了扬声器功能,在夏普中尚属首次。2.新出碟方式。 3.新一比特标志。不久,夏普最后一代单放机王DS700在冷冷清清中出场了,DS55发布时各大杂志和网站皆有报导,DS77发布时虽然没DS55的声势,但也有相关介绍,轮到DS700时,就是一片寂静。显然,DS700被人们所忽略,因此在大陆,DS77仍然占据了MD机王的地位,谁都知道—— DS77/55的音质最好,至于DS700,或许他们还不知道这款机器。最后说下DS700的配置,DS700是介于DS77和DS55中间,DS700 比DS77少了显示汉字的线控,但比DS55多了金属外壳,其他配置则完全相同。至于DS700的下场,正如大家今天所看到的,DS700被人们完全忽略。
相信很多人都对DS700的音质感到疑问,据我个人感觉,和DS77的声音是一样的(当然受到自身素质、设备和器材的限制,不可能分的像专家那样细)。以下引用港台那边的MD高手的评测对DS700做个简短的说明:“DS700 與DS77 的音質很接近,仔細聽聽DS700 之高中低音較DS77 較為通透,尤其開至20度音量後較為明顯,重量較DS77 優勝,播放時間在SP/LP2較DS77 播放多1-2 小時”。
2007的MD市场可以说是完全平静,若说06年还有索尼RH1为MD摇旗呐喊,但今年的MD则无重拳产品出炉,说的更实际点,就是无新品。直到现在夏普继续保存着沉默,虽然很多夏普FANS呐喊希望夏普推出HI-MD,不过这个呼声已经越来越小。
夏普近来的MD产品线一览:
2000年 可录MT66、MT77(支持MDLP,三色LED灯指示)
单放ST55(世界最小)、ST60、ST66、(开始支持MDLP)ST77(三色LED灯指示)、ST70(三色9个LED灯指示)。 (由于2000年是MDLP发布的一年,所以本年度的MD产品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回。)
2001年 NET IM-MT880(世界最早对外发布的NET MD,SHARP的NET MD用IM开头。7色光USB灯指示)
可录MT770(世界最小,世界最薄,三色LED指示)
单放ST880(首款搭载杜比环境耳机系统的MD,四色LED灯指示)、ST770(世界最薄,11.6MM,三色LED灯指示)
2002年 可录DR7(1BIT数字放大技术的开始)
单放DS8、DS5、ST800、ST700(后两款都是双面设计)
2003年 NET IM-DR80(线控可显示汉字)
单放DS70(线控可显示汉字)、DS30、ST600。另外本年度还有个谣言说夏普出了款ST900单放MD,其实这条消息是假的,明显的是合成图。
2004年 可录DR77(仍是老1BIT技术)
单放DS77、DS55(在日本,DS55是主打产品,售价要高于DS77),夏普从这代单放MD开始使用新1BIT H.A技术(单放机还是普通1BIT),但1BIT标志还是老。 DS33,发布的时候已经是04年12月底了,在2005年才对外发售,从这一代开始,SHARP的MD采用了新的1BIT标志和Smart Push出碟系统,DS33居然没X-BASS。
2005年 NET和可录的都没发布新品。仅有款单放:DP700(底座带音响功能)。
2006年 单放DS700,可以看成是DS55延续,线控当然也不能能显示汉字了。
2007年 MD方面没任何消息,包括所有的厂家。
SONY篇
贵为随身听听第一大品牌的索尼,在MD方面可谓是错漏百出,颇有希日老AIWA(大写AIWA)的风采。R900/909/910、N10和E710都是大名鼎鼎的“问题机”!进入21世纪后的索尼总爱出问题,不仅在MD的质量上存在的重大缺陷,笔记本电池、数码相机和CCD事件也出了问题,而且还是重大问题。 在MD末日,诸多厂商沉默时,索尼仍然坚持MD,并大力推出、更新MD(技术),MD能坚持到2006年末,索尼功不可没。
1998年,索尼为了应付来自于MP3以及CD刻录机的压力,发布了MDLP技术。但真正MDLP技术面市时,已经是2000年的时候了。在这里,就从 2000年的SONY谈起。本年度,MDLP技术让MD火了一把,一时间,到处都在谈论MDLP。SONY第一批上市支持MDLP的机器是(可录)R900,(单放)E900/700/500。除了R/E900这两款机器在市场上反响热烈外,其他两款机器都被淹没在机海中。
2001年(市场是2002年)的R/E909双雄和业界首部NET MD N1又让索尼火了一把,R909凭借0.18微米新型低耗集成电路在电力上完败MT770,加上新生的T-TYPS技术,还特别用到了早前在索尼的新款 CD随身听上使用的 “G”防震系统(G-Protection)把R909推向了高峰,更被广大发烧友称索尼 MD音质的终结。但E909的日子就没那么好了,尽管E909也比较火,引人关注,更身兼数项世界记录(播放时间世界最长,世界最轻)但从市场看来,ST880把E909打的一败涂地。N1可是本年度的绝对亮点,日版N1的上市价格高达3300元。做为首款NET MD,N1功能非常强大,NET转换速度有32倍,胜出MT880很多倍;110小时播放时间也让其他可录MD望尘莫及;配备的可显示汉字线控也是N1最大的亮点之一,一度这个线控和后来的35线控价格被炒到300多元。N1也有个的缺陷,必须要连上底座才可以传歌。不过更致命的还是排线问题,本人曾在 2003年武汉汉口今日电器维修店就看到好几台“躺”着的N1。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索尼从今年开始在MD上配备底座了,同时索尼高端可录/NET MD主体上开始采用可以显示三行文字信息的大屏幕。
2002年是索尼的顶峰,也是MD最火的一年!这一年,N10出尽风头!做为MD 10周年的纪念版N10,当年风头真的是太盛了——10周年的纪念头衔象征顶级,世界最轻、世界最小、世界最薄更是N10引以为傲的三大亮点!除此外,N10(还有后面的E10)做为10周年纪念版还配备了一向只在纪念版机器中出现的E838耳塞(当时的E838市值180元)和高端的锂电池。尽管 N10是索尼精心设计的一款机器,但是它仍然是一款存在着缺陷的机器。很多N10都存在NET连接电脑无法录歌的问题。在NET时也无法连接外接电池盒,使得底座和电源要常带于身。即便如此,N10依旧是人气高涨,可以说N10是历史上最火的一款MD。记得当时今日电器论坛还有一段关于N10和MR230 的凄楚故事,故事里说到一个败家子因为母亲只给他买了MR230而没买N10因此而把MR230砸了,最后他母亲在无奈的情况下给他买了款N10(家里父母下岗)。另外一个拉风的机器就是今天泛滥的N910,那时还有不少人放弃N10而选择它——一因为价格,二因为电池,三因为机器和电脑传输歌曲时时 N910可接电池盒。相比N10和N910,与N10同有10周年纪念称号的E10,风头就少多了(这是由于国情所决定的,E10做为市场上最昂贵的单放 MD,注定了它被市场抛弃的结局),当然E10仍然是很有人气的MD,虽然多数倾慕者都是抱着观望态度。E10虽然风头被N10/910盖过,但在今天的二手市场看来,E10似乎是最值钱的(后面的EH1和NH1的关系也是如此)。E10为了最大限度的追去轻薄,机壳设计的很薄,机芯更是采用“夸张”的塑料为载体,这一切都造成了E10是部脆弱的MD,拥有E10的朋友可要小心了。
上述三款MD可谓是传统MD中的顶峰(后来的N920也可算入其中),功能异常强大,各项参数、配置也相当高。夏普ST880在市场极为火爆,杜比耳机系统无疑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加之过去夏普在MD上和索尼处处针锋相对,索尼自然不会坐以待毙。N10/910,E10——本年MD的中三款顶级机器搭载了索尼最新的虚拟耳机技术听觉引擎(Virtual Phones Technology Acoustic Engine)声场设定技术,用来抗衡夏普的杜比耳机系统。可惜索尼的VPT技术收到的只是一片骂声,VPT对音质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最可怜的还是R910,由于中国索尼没引进,它被完全埋没了,没几个人知道。其实R910的素质和R909相当,说R909是索尼MD的终结倒不如说是 R910。另外,本年度索尼还有个震撼人心的消息,在10月将爱华并购!爱华此时仍然是随身听界的巨头,索尼得到了爱华,按照常理来说索尼在随身听界的地位会得到空前的加强,并会在市场份额方面远远超出唯一的竞争者松下公司(就2002年而言,当时其他公司根本无法同传统随身听三巨头相比)。但不到两年,爱华老底就被索尼玩完,一代巨星爱华这个品牌就存在了70年代出生人中的脑海里。
2003年,索尼看到了N10的热销和缺陷,于是推出了N910,希望继续延续N10的成功。显然N910是非常成功的MD,同时代拉风程度金次于的MD 无疑就是今天泛滥的N910,那时还有不少人放弃N10而选择它——一因为价格,二因为电池,三因为机器和电脑传输歌曲时时N910可接电池盒。 N910/10继续在市场上的狂扫,使索尼看到了NET MD的战胜MP3的希望。单纯的NET MD也就出台了——NE810,算是给单纯的NET MD开了个先河。不过市场证明,单纯的NET MD并不受欢迎。NE810取消了在传统NET MD的基础上取消了录音功能,也取消了可录/NET MD的一向标配的LCD屏幕,因此在体积上做到了一定的突破,仅为14.8MM。作为NET MD的最大特色,自然配备了可以显示汉字的35线控。时髦的数字放大技术也加入其中。不知为什么播放时间从N910的114小时降为106小时,要知道 NE810是取消了主机上的屏幕。以往的女性MD似乎不被重视,但从本年初和本年抹推出的E610/620可以看出,索尼开始重视这一市场。当然也不全是这样,我个人还认为索尼这段时间的单放MD毫无出彩之处(论音质,体积,播放时间,索尼都不是其他厂商的对手),也只能靠设计和定位的特别而寻求突破!
2004年是传统MD最后风光的一年,因为HI-MD的反扑,也是MD回光返照的一年。本年度的N920被誉为MD末代皇帝,加入了新生的数字放大技术,做为最后一代传统顶级MD,注定了它的英雄末路——随着HI-MD的兴起而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索尼的强项在于可录和NET MD,既然连N920都失败了,今天发布的其他单放款机器自然也同N920的下场一样。 7月10日,比计划晚来三个月的HI-MD集团军终于在日本本土震撼登场了,NH1/EH1/NH3D携NH900一同出击,这可是同时代随身听中最热门,最引人关注的一回盛世!索尼在日本本土还启用歌手中岛美嘉做为其代言人,希望解译力揽狂澜。把视线再放到国内来吧,同时期以NH1为领头羊的HI- MD阵营再大陆也强势登场了,MP3的终结者口号再次响起!索尼为了HI-MD在不同城市连做了几场发布会,这是索尼在大陆对随身听最为重视的一回。自从 01年就开始争论的MP3和MD谁好的话题再度成为大家的焦点,网上自然少不了一番口舌大战。最高端的NH1颇有当年N10的风采,集诸多优势为一身,价格也是高高在上(上市价格高达3500价位,MD能有这个价格还是上个世纪的事情),购买的人也是多之又多。如果说HI-MD是失败品的话,但NH1绝对是市场成功之作,当然这仅仅只指大陆市场。在日本和北美,NH1并没多少人买账(NH1和EH1的音质在日本受到了极高的评价,但是日本人仍然热衷更为成熟的传统MD。在北美市场,NH1几乎无人问津。HI-MD继续保持着(MD的)低迷状态,这点倒出乎了索尼的意料。不过对于索尼来说,这应该是正常情况了,他们预测将大获成功的HD1硬盘随身听也是今年阴沟翻船了。再回过头来说NH1,NH1在RH1未出之前可算是市面上功能最全的MD机了,音质位居 MD前列,其的底座也是一大设计亮点(看起来更像支架),配备全新40线控,支持USB PCM录音等等,NH1的优点实在是太多了。NH1的出台的确挽回了不少了MD顾客,他们一开始坚信HI-MD已无必要通过光纤来录制歌曲,甚至某论坛版主在HI-MD提问帖当中就是这样回答的。经过事实证明,无论是MD,又或者是HI-MD,要想获得最高音质就得通过光纤。EH1的出现让人感到不解,因为这个时候索尼连HI-MD碟片的产量都无法跟上,更别说市面上能有HI-MD唱片发售了(不过索尼也不傻,推出了一款USB型的HI-MD刻录机),EH1在完全没有唱片的支持度过了其短暂的一生,次年为EH930代替。首批高端HI-MD为清一色的超简约设计,EH1也不例外,机身简洁到仅仅只有一条弧线的设计。EH1在市场上是完败,但这并未能阻挡其成为MD经典机型。EH1,声音清丽,解析度高,音质水平处于HI-MD的上流。相对 NH1/3D,播放时间、体积和重量也略占优势,加之发售量不大,最后在大陆被捧到天上。
2005年则完全是HI-MD的天下,当然只是对于MD市场来说(此时,IPOD带领下的MP3销量已经在日本本土胜过MD,MD退居第二)。在3月一同发布的RH10和DH10P,一度被称为HI-MD的第二代!虽然它们都是失败品,但它们都是有着空前的意义的MD。RH10宣告了索尼A/A3+格式的失败(市场的失败,并非技术失败),从这一代随身听开始,索尼开始直接支持MP3格式,不过仍然需要SS软件导入。据说索尼对机器内置的MP3解码芯片做了手脚,所以使得RH10播放MP3的效果很差。 DH10P的配置相当高,它拥有130万象素CMOS摄像头、2英寸分辨率高达200*200的彩色屏幕(比当时大陆市场的一些手机屏幕的分辨率都要高),传统的数字放大技术等自然也不少。由于加入了摄像头,这使得DH10P体积很庞大,厚度达到了惊人的21.4MM。而配备的380MAH电池的容量实在太小,使用时间也成了重大问题。此时的市场,很多手机和MP3开始采用QVGA屏幕和高像素摄像头,因此DH10P在市场上是没任何优势的,加上价格的居高不下,自然成了失败品。同时随身着RH10和DH10P发布的还有款高端的单放MD,它就是默默无闻的EH930!EH930还有金色款,加上9开头的型号足以证明它的身份。 HI-MD碟和可录机自己都未普及,至于这款单放EH930的结局相信大家都能猜到了——默默无闻。
2005年MD的市场惨淡,但索尼最后在HI-MD身上投入的精力还是让HI-MD在市场上风光无比。在市场上来说,2005年是MD由盛转衰的一年,05年前(02年末-04年),DR80,N10/910一代狂扫市场,05后NH1苦撑残局。2000-2005年,MD的鼎盛期,在这段时间里,MD努力创新,一次有一次的被誉为“MP3终结者”,曾几何时,不少人认为MP3和MD大战最后的胜利者是MD,可是谁也没有想到,MP3仅仅经过 04-05年的突变斩MD于马下。
MD的最后一年!2006年,MD界中唯一吸引观众目光的就只有RH1了。RH1取消了自99年就是MD必备的底座,但它的优点要远远高于这个缺点。或许是因为经典吧,RH1放弃了在大陆很多人喜欢的40线控,也放弃了新款55线控而改用了35线控,在港版机器中居然用的38线控,HI-MD的汉字显示功能又称摆设?RH1可以与MAC进行数据交换,并且支持USB2.0(但实际传输速度并未有大的改变,MD硬件所限),还可以将录音上传至PC,机器对录音和音质也进行了强化。RH1绝对是MD中最强的录音者!在音质方面,RH1超越了经典的NH1,和建伍B9(硬盘MP3,同时有此称谓的还有其的姐妹版 A9和D9)被誉为当代的神奇。索尼中国公司并未引进此款MD,因此在大陆RH1销量极小,再加上高昂的价格使得RH1成为了少数派的荣耀!
aiwa篇
从爱华的MD产品线可以看的出,爱华只是MD第二线军团,这与其随身听三大品牌之一的身份不符。相对与庞大的索尼、夏普和松下的生产线,爱华的从93年到 02年末的近十年时间里,才推出了8款可录MD和15款单放MD。但所幸的是在寥寥可数的机器里却不乏多款经典机器,可录的从F3开始基本款款经典,单放的HX55更被誉为三大经典MD之一,HX70、HX100、HX200等也得到了诸多玩家的好评。
爱华的MD就从1999年谈起,本年度的F80的推出实在是MD界的一个另类,播放时间短,体积大,重量沉,返修率高等缺点都是几乎所有MD中之最。但这些缺点并没让F80受到冷落,反而F80的火爆延续到了今天。F80大气的声音和强劲的DSL低音,让每个使用过的人都赞不绝口!F80绝对是爱华的一大成功之作(但相对上一代F70来说,除了体积、重量外,其他方面的都是退步,特别是播放时间,缩短了一半)!HX50是爱华的一款大作,它是当时世界上最轻、最小、播放时间最长的MD,可惜它被HX55的锋芒为压过。HX55,相信很多玩家都知道它的大名吧,MD中唯一的一款变色龙!而且蓝色和白色都可以变色。
2000年,直到9月爱华MD才有新品上市。首先出台的是HX70,这款MD可翻起了一番波澜,竟然放弃了爱华上最受好评的DSL,而改用6段中高音,高音,9段低音调整。在实际使用中,这种音效并不比DSL差,一样能造就出强劲的低音。HX70的播放时间长达67小时,国内的口袋时尚上资料记录有误(上面报导51小时)。接下来出场的是HX77和CL33。HX77只是HX70的一个延续,除了体积上更小外(厚度仅为12.8MM),基本没什么变化,我实在搞不清楚推出这款机器有何意义。CL33的目标明显是年轻人,机器、配件统一为亮色彩,Q版的造型,看起来相当时尚,缺点就是体积太大,外壳为塑料。这一年,爱华还在磁带随身听上大打出手,JXM/RXM/PXM2000三款机器做为千禧年纪念款机器是爱华最后的高端磁带随身听,也是爱华随身听的回光返照(日后推出来的MD、磁带随身听都不具有当年的风头)。广告照片上的JXM2000真的很漂亮,在02-03年,我最想要的随身听就是JXM2000 ,最想要的耳塞是V161。03年末,在沙市(荆州)见到了真正实物的JXM2000后才知道相见不如怀念。
2001年,爱华推出了第一款支持MDLP的单放MD——HX200,当时也算是很出风头的机器。HX200的最大亮点当时是它采用的钛金属外壳,播放时间也算不错,达到了100小时。不过可惜的是这款MD并未搭载DSL低音系统。不过随着HX200出台的还有爱华最后一款可录MD上市(也是第一款支持 MDLP技术的可录MD),它就是当时被骂的狗血淋头的F90,纯粹R900的OEM版。对于F90实在没什么好说的,除了MIC、包装、耳塞和布袋是爱华自己的外,其他的完全是SONY的产品,就连线控也是SONY的招牌棒型线控。但在骂声中也提高了F90的知名度,由于诸多的骂声,F90入选当时《新潮电子》的《12大让人伤心的MD》(大概是这个名字)。接下来,爱华又推出了HX100。这款MD的名气在爱华中可算是位居前列了。当时创造的播放时间世界最长、世界最轻、世界最小三项世界记录,加上重新搭载的DSL以及8+8MW大功率使得HX100成为了当时MD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在实际听感中 HX100的DSL很弱,远不如以前和后来MD上的DSL)!另外说下,HX100的银色与一般银色有着很大的区别,准确说HX100的银色应该是纯金属色。发布HX100没几天,爱华又紧接着推出了HX150,机器参数和外观完全和HX100一样,只是颜色、线控和耳机不同。HX150使用的线控型号未知,也是爱华唯一一款只露了一次面的线控。HX150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所附带的耳挂能操作简单的MD播放、停止功能,由于需要控制MD,因此这款耳挂的插头看起来和四极耳机的插头一样,插在夏普1BIT MD上也能正常的发声。续HX150发布后,爱华又发布了HX300。HX300是一款低档机,尽管在型号上看不出它的定位。全塑料的机身,无背光的线控,最普通的爱华配机耳塞与NI-CD电池表明了HX300的定位低端。另外说下,从HX300开始输出功率仅为3.8+3.8MW。让人记得HX300 的特征还是它的可换面板设计,当时在日本,HX300可是被爱华疯狂宣传着(爱华也重点宣传了HX150)。和HX300一同出场的还有HX400,这又是一款创世界记录的单放MD,它也是爱华自主研发的最后一款MD!播放时间世界最长(165小时)、启动速度世界最快(0.6秒),是HX400的最大两个亮点。由于爱华主打品是HX300,所以HX400的风头反而不如HX300高。曾经泡泡龙大哥对我说HX400的低音比HX100强很多,我一直半信半疑,后来有幸搞到一套全套少包装的HX400,经过试听后HX400的低音的确是无敌,也验证了DSL绝对优于X-BASS 。
2002年随着传统卡带随身听的彻底没落,爱华终于到了末日,10月为SONY兼并(官方的消息美其名曰“合并”)。这一年的爱华没有任何一款新品上市。 2003年爱华在索尼的领导下换上了新LOGO,并推出了新一代的音频产品。索尼似乎很想让爱华振作,这一年的产品在近代爱华历史上算得上是最强大的阵容。无论是在磁带、CD、MD又或者是音响,都有新的产品(磁带随身听仍然沿用了上一年的产品,简单了换了个LOGO和造型)。当然风头最盛的还是爱华的首款NET MD,NX1。如果说F90是象征爱华沦落为索尼的跟班,那NX1则是爱华沦落为索尼的正式开始。在NX1身上,爱华的风格彻底消失,除了耳塞还是传统爱华的之外,其他的所有都是索尼制造。有人说NX1是NE810的另外一个版本,但根据我的对比来看,NX1应该是N910的简化版。对于这款机器,没什么好说的,机器的操作全部交给了线控,体积上没任何优势,自然打不开市场。单放MD,爱华推出了的PX1和PX3也是毫无特色,在中国,这两款单放MD并未上市,因此大家很难看到。至于在日本,销量也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销量极小,我在一些日本网站上也没看到PX1/3。可见,在索尼的带领下,爱华倒反不如从前了。
2003年,已经属于索尼的爱华推出了首款NET MD,NX1。由于爱华已经是索尼的一个子品牌了,爱华自己的风格彻底消失,除了耳塞还是传统爱华的之外,其他的所有都是索尼制造。有人说NX1是 NE810的另外一个版本,但根据我的对比来看,NX1应该是N910的简化版。对于这款机器,没什么好说的,机器的操作全部交给了线控,体积上没任何优势,功能上也被阉割,自然打不开市场。单放MD方面,爱华发布的PX1也是毫无特色,在中国,这款单放MD并未上市,因此大家很难看到。至于在日本,销量也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销量极小,我在一些日本网站上也仅仅只是看到PX1一次。
2004年的爱华仅有PX3一款单放MD上市(03年11月发布),和以前一样,简直就是索尼的产品。PX3最大的亮点就是线控能当耳塞卷线盒用,不过这个创意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索尼的磁带随身听EX922就曾用过。至于这个机器,我一次都未见过,曾经看见过一个福建人出,但是也没有照片,不知消息的真假。可见,在索尼的带领下,爱华倒反不如从前了。此后爱华被索尼作为实验品,参战MP3市场,结局是完败,从此爱华彻底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与爱华这个品牌一起消失的还有它在大陆的网站。
根据个人经验,爱华MD经常会出现“电量不足”而断电的这个问题(有时候是开机一会就这样,有时候是震动机器后发生这样的情况)。请大家选购爱华二手MD时注意下!
爱华近来的MD产品线一览:
2000年 可录无
单放HX70、HX77、CL33(爱华的速度太慢,本年度的所有的MD竟然都不支持MDLP)
2001年 可录F90(OEM索尼R900,爱华衰落的最大象征)
单放HX200(首款搭载杜比环境耳机系统的MD)、HX100(世界最小、最轻、播放时间世界最长125小时)、HX150(HX100的后续版,颜色、耳机和线控不同,其他一样)、HX400(播放时间世界最165小时,读碟速度世界最快0.6S,功率由以前的8+8MW大降为3.5MW)、 HX300(低档机)。
另外本年度,爱华有个谣言,网上不少消息表明爱华将会发布NET MD AM-F100,其实F100的照片是用N1+HX200+F90合成的。更夸张的就是一些购物网站居然还发布了出售此机器的消息!
2002年 无
2003年 NET NX1
可录 无
单放PX1,PX3(和上个世纪的EX922磁带随身听有个共同的特点:线控就是耳机的卷线盒)
2004-2007无
Panasonic篇
松下是后起的随身听大厂,随着爱华的衰落,松下也坐上了随身听第2品牌的宝座。松下进入MD的时间也比较晚,直到1995年松下才推出了一款可录MD,它是MR10。但松下的单放MD直到1997年12月才发布,它就是MJ5,没什么名气的机器。凭心而论,松下的MD和它的卡带随身听一样——音质差!当然这句话只能使用在D.SOUND技术前的松下MD。松下MD绝对是花俏的代表,虽然音质上表现平平,但外观和“世界记录”绝对是业界第一!据不完全统计,松下拥有世界记录头衔的机器前后有MR200/220/240/270,MJ77/88/80/78/10/90/15 95/97等机器。
2001年的松下随身听目录上,可谓是精英满堂!MR200是世界最小,世界最轻的可录MD,操作采用轻触式按键,搭载松下最新的H.D.E.S声音压缩技术(日后松下MD的标配技术),不过其并未采用金属外壳,这点就是为夺得最轻这个头衔的代价吧。MJ88是世界最小、世界最薄、播放时间世界最长的单放 MD(在2000年就已经推出)。MJ78是支持MDLP的播放时间世界最长单放MD(支持MDLP,播放时间104小时),MJ10(播放时间世界最长),线控可更换面板。尽管目录里没注重MJ80,其实MJ80也是拥有世界记录的MD(机器帖纸上有注明。目录上之所以没有提到,大概是因为被同门的 M10将其记录所打破),它的播放时间长达110小时!就连CD CT780也有着世界最小,世界最薄的记录。多说一句,这个时代松下MD配备的线控也是创世界记录的——世界最薄,由于采用透明LCD设计(在LCD下方无挡板,松下磁带随身听上著名的蜗牛线控也是采用此设计),所以厚度仅0.7MM。
2002年的MR220是松下的成功之作品,并不是说机器成功,而且说市场。根据市场表现来看,MR220的销量是非常大的,高于MT770次于 R909。带动MR220发展的无疑是它的性价比以及数项世界记录头衔——播放时间世界最长、世界最小、世界最轻,当然少不了它较高的性价比。除这些记录外,MR220还有不少长处,主机基板采用无铅材料,外壳则采用抗菌性材料,还有当时看起来的超大屏幕——可显示2*12个字符。 MJ50是松下Dockin'style系列MD的首款,在设计上可谓是一代经典,至今松下的官方网站上还保留着MJ50、MJ95和J900(CD随身听)这三款随身听设计的介绍。据松下网站报导,松下公司为设计MJ50还是费了很大劲的,采用了树十钟材料、材质,最后才决定了最终的方案,MJ50有两个与众不同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它是采用的吸入式入碟方式(MJ5系列后来的标配),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底座非常帅——上面集成了迷你音响,尽管健伍和 JVC也曾有过这样的设计,但它们比起MJ50和底座和音响浑然一体的感觉就差远了。当然这点音箱是发不出好声的,MJ50的底座音量很小,也没有什么低音。MJ90的出现再次把MD的播放时间记录给打破,它的播放时间达到了150小时。 MJ90的外观看来和CT790似乎像对孪生兄弟——非常漂亮!MJ90也采用了和MR220一样的无铅底板及抗菌材料。至于其他方面就不必多说了。若单纯从配件上来看,MJ90并不像高端机器,配件甚至不如MJ50的丰富,不过其气派的外观就注定了它的身份不俗。
2003年登场的MR230(D)是当时市场上最有性价比的可录MD。MDR230的配件可谓是丰富无比,一对大音箱加上可编辑MD碟的底座更是显示出机器的霸气。千万别小看这对音箱,它可是采用3厘米单元的分离式的扬声器!功率达到了0.8+0.8W,发出来的声音绝对可以震撼你。其实MR230只是 MR250的简化版,比起MR250来,MR230少了NET功能。MR250上市较MR230早,但由于高高在上的价格和自身的素质并不协调,在市场上反应一般。但MR230却为松下打开了市场,虽然销售不如MR220,但也算是销量比较多的可录MD了。MJ15的是一款彻彻底底的低端MD,全塑料的机身,烂到家的音质,低廉的价格(当时约600元),无一不是款低端机器。MJ55则是MJ50的加强版,除了播放时间大幅度增加外,其他并无大的变化。 MJ95是松下历来单放MD最豪华的一款,也是松下单放MD中唯一一款配备高品质扬声器系统(同MR2**系列)和可显示汉字的线控,更是少有的MD大作级的产品。MJ95又是一款创造世界记录的机器,播放时间世界最长,达到了210小时。其实MJ95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MD,不知道松下为什么没把这个做为宣传。MJ95的重量也算的上是超轻,仅48G,比E909的重量还要轻。若MJ95能在音质上有所突破的话,定能成为一款大有作为的机器,可惜松下当时的声音真是不堪入耳。
2004年的MD市场从下半年开始就走下坡路了,MR240在市场上一晃而过。MR240还是有几处亮点吸引人的,和MR230/250一样,不仅线控可以显示汉字,主机上的屏幕可可以显示汉字,这回可是显示两行汉字,当然只限于日本版的机器。同时在240/270身上使用了索尼最擅长的滚轮,使操作变的更简便。在大陆销售的MR240清一色为港版,帖纸上印着“播放时间世界最长”。而松下的第2款NET MD——MR270在中国就没露过面了。尽管MR240/270的包装和其他D.SOUND机器的包装一样,但实际上它们是没有D.SONUD数字放大技术的,并且输出功率进一步缩水到仅为2.8+2.8MW,但据说MR240的音质比起来MR230有进步。但今年的松下可没有往年那样大方,这次只有 MR270才配有那对霸气的小音响。MR270就不用多说了,只是比MR240多了个NET功能而已。
比起平庸的可录MD,本年度松下的单放MD却是大放光彩!连续跳票2个月的MJ97终于在2月发售,E10的体积神话也为MJ97所打破,不过MJ97的厚度还是没能突破1MM大关,但在总体积(投影体积)和素质上则完全超越E10。MJ97的素质很高,无论是电力、音质、设计、材质(这点MJ97要比 E10好太多了),都完胜昔日的E10.为了达到最小的体积,MJ97也采用了和E10一样的锂电池,不过M97的锂电池可以自行更换,电量也要比E10 的多,达到了490MAH。另外MJ97的外壳为超硬材质,这点也是MJ97的完胜E10的(E10无论是外壳还是内芯都非常脆弱)。另外不得不说的是MJ97有个迷至今为解开,MJ97作为松下当时拳头产品,松下在其身上做了大量的宣传并融入了尖端的技术,但不知道为何,其上市不久就在市场上就消失了踪影。MJ97是松下后 MD时代产量最小的一款MD,也是松下设计成分最多的一款MD。
MJ97在出风头的同时MJ57也大出风头!MJ57配备了可发光式音箱底座,其实这个专利并不是松下发起的,早在2001年,JVC的ZX5就搭配了彩光音箱底座。但ZX5发布并未引起轰动,倒是这款MJ57让大家的视线都落在了它的身上,更有人把它称为“世界首款可发光的MD ”。MJ57的音效要比过去的机器多的多,除了传统的S-XBS外,MJ57还有两种3D环绕音,和夏普MD一样,这些音效可以叠加。最低端的MJ17/18也算是各有特点。MJ17的正面更像是一个棋盘,MJ18有20款不同面板设计。其他方面就没什么值得说的了。这一代的松下单放MD全部搭载了D.SONUD数字放大技术,因此音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向被人不看好的S-XBS也有了明显的长劲。松下单放MD音质差的时代彻底完结。
2005年,MD在世界市场上节节败退,但在日本本土仍然大红大火。MJ59是滨崎步最后一次给松下MD做广告,象征着松下随身听的重心开始转移到SD卡式MP3。MJ59比起MJ57起来变化还是很大的,扬声器比之前相应的产品大约提高了1.7倍的输出功率的增加,因而能实现较为丰富的低音。喇叭的一部份做成了透明,十分时尚。喇叭的最大输出功率为120mW×2ch 。MJ59的播放时间再度延长达,到了222小时。MJ97的昙花一现,让人多少有些失望。有人猜测是松下的设计水平不够,但MJ99的出现则打破了人们的这种想法。在05年的“A&V Festa”展会上,松下展出了这款到今天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MD。.MJ99延续了9系列的轻薄设计,由于MJ97已是MD体积的极限,所以MJ99 并未能在体积上取的突破。MJ99基本保持了MJ97的水准,无论是体积还是功能参数都和MJ97差不多。MJ99最大的亮点还是它的外观,渐变式图形加上高光漆显得十分漂亮,特别是红色和蓝色。低端系列则是MJ19,没什么大亮点,唯一的改变就是换了新式底座。尽管MJ19素质一般,但在日本本土上极受欢迎。
2006年MJ500和MJ100是松下最后发布了一代MD,这一代MD和CD采用了新的方形乳白色线控,高端机器更是配备了松下骄傲的双单元耳塞。 MJ500的颜色达到了银白、蔚蓝、粉红、桔黄、浅绿五种之多。MJ500的改进很大,可以看做是一款完美的MD。松下再次对底座上的音响做了改进,据报导附属扩音器体积比其前任SJ-MJ59的扩音器大约减小了10%,但扩音器面积却增加了大约1.4倍(最大输出功率120mW x 2),同时扩音器的灯光效果也由原来单一的青色增加到了青色、红色、滚动显示三种模式(官方宣传可以更好的渲染使用者的音乐心情)。 MJ100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很平庸的一款机器,不过其在日本的人气值并不低。
Kenwood
2001年末,建伍推出了极具嘘头的P55。P55最大播放时间153小时,是当时世界最长气的MD机。装载最新的MD检索“Jet search”机能,音轨跳转速度提升2倍。支持MDLP、音轨分组、装载SUPER D.A.S.C.可自动判断所处运动环境,自行切换抗震模式,减少电力消耗。搭载了一个有立体声扬声器的充电座,充电座上的液晶显示屏,可以显示曲名、曲号、播放时间等等信息,更拥有世界首创的闹钟MD功能!建伍MD在港台还算有些支持者,但在当时的大陆就悬了。此款MD在中国表现非常一般,虽然其在中国制造。建伍MD的低端和高端差距一向都不大,同年的P33沿用了去年的M55外观和配置,其他素质基本雷同P55,下场也是雷同。
在此之前健伍在市场上的表现一直一般,几近被人们忽视,直到Q系列的出台,才让大家见识到健伍真正的厉害地方。
2002年的Q55,为建伍打下了一片天下!Q55健伍所有MD中最热门的机器!配有可显示两行汉字的线控,时髦的数字放大技术也包含其中,拉丝的金属外壳,丰富的配件,这一切都使得Q55成为健伍中最热门的一款MD。Q77从型号上看来应是健伍的高端机器,但实际上与Q55旗鼓相当,唯一不同的就是外观(当然也包括体积参数)以及播放时间。Q33在外观上与Q55雷同,仅仅只是在颜色和LOGO的饰物上做出了改动,做为低端机器,并没有配备可显示汉字的线控,其次音效调节为5类数码EQ与高低音调节,少了Q55/77的3D音效,但比Q55/77多了三种数码EQ。不久健伍又追加了DMC-Q35,配置与Q33一模一样,但Q35有限量版和其他特别版本。
今年建伍的MD居然不在中国生产,就在世界都把生产放到中国的时候,建伍居反其道而行把生产线从中国搬走。Q系列在马来西亚生产,也是建伍MD中唯一一代在马来西亚生产的MD。因此有人因为这一点,加之以前建伍和夏普的关系,推测Q55是OEM DS8。但根据实际听感和使用起来,Q55和DS8绝对不是OEM的关系。
2003年S系列登场了,国内网络上有相关的报道。S系列全部阵容有DMC-S33,S55,S77(此款有凯啼猫纪念版)。S系列与以前机器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日本本土生产,因此做工非常精细(甚至从说明书的印刷上可以看的出来),从细节方面可以看出做工的确比Q系列要好。另外S系列MD的充电时间高达7 小时,这个也算是世界记录了,甚至超越了老机。与以往一样,55系列还是主打,从销量看来,S55在日本还是很有人气的。S系列机器的素质都是一样的,包括声音。如果硬要说有区别,就是外观、底座和播放时间了,其他是完全一样。说到声音,S系列与Q系列基本一样,但肯定在略强于Q系列。 S33为低端机,底座仍然沿用上一代Q系列的折叠式底座。由于在机器正面的面板上加了一层塑料装饰,所以在厚度上处于劣势,这也成了日后健伍33系列的缺点。 S55做为主打产品(以前55型号为高端),配置自然要与77系列看齐。S55的播放时间达到了惊人的230小时(国内网络报道错误,口袋时尚等网络上误认为是240小时),并且在底座上再次使用了以前的音响系统(功率为100+100MW)。不过遗憾的是线控无法显示汉字了,底座的音响声音也实在太小。 S77的出现,绝对可以用惊艳来形容。S77简直就是三菱M800手机的MD版!S77银色版正面不镜面机身中镶有一块半透明淡青色面板(黑色版未见过实物,从照片看来属于暗紫色),面板下面有9颗LED灯(银色机器为青色,黑色机器为红色,这点与官方宣传的照片有点区别),这9颗LED灯的亮度还算不错,在充电的和播放的状态中,能闪烁出多种灯光效果来,并且是根据节奏、歌曲和闪烁模式的不同,而进行变化的。当然也少不了用户自己设定闪烁方式。在MD 中以灯为设计S77绝不是第一次,曾经2000年夏普的MD-ST70也曾配有9颗LED灯,并且是三色。但ST70对灯的作用仅仅只限制在了装饰和指示状态方面,而S77却把灯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9颗LED灯的秒用和特殊材质(正面机身和面板)采用足以让DMC-S77在MD界中登上设计的最高峰!
同年建伍NET MD唯一也登场了——DMC-S9NET,素质完全等同DR80,仅仅只是改变了主机上的按键布局而已,除此之外连外观都基本相同。尽管S9价格略低于 DR80,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后者DR80。S9的金色版本在大陆从未出现过,这点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
2004年的 T系列的出场是健伍对顾客的一次敷衍,也是一次炒冷饭。T33,完全和S33一样,区别仅为外观。T55和又完全S55一样,区别仅为外观。T77和 S77连外观都是一样,仅把银色版的淡青透明色面板换成了乳白色,实在是让人失望。尽管健伍宣称采用了新的数字放大技术,但从听感看来,T和S系列声音是完全一样的。T系列的线控也是不支持汉字显示的,这方面国内报导错误。
2005年末的V系列是健伍MD的终结。V系列只有V33和V55两款机器,与S/T系列一样,低端的V33与高端的V55的差别只有底座。V系列做为健伍最后的MD,也是MD界最后的MD总算没有让我们失望。V33/55大幅度的强化了的音效功能,从Q时代后消失的3D音效在V系列上又重现了,另外增加了自动调节系统和适合英语学习的EQ。V33的设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与S33设计理念相同。但V55的设计就值得褒奖一番了!这次健伍不仅标称机器为 “高音质”(关于“高音质”的口号,建伍从2000年就开始喊起),连配机的耳塞也做了“高音质”的说明。就我个人感觉与以前的耳塞并无大区别,毫无低音(新耳塞状态下试听)。另外V系列的线控终于放弃了多余的耳塞夹子,而直接在线控本体上配备了一个标有英文健伍标志的夹子,线控也无法和Q、T、S系列的机器/线控兼容。说到音质,个人感觉V系列是略强于Q/S/T系列的,是健伍后MD时代中最强的。
本年度,建伍的MP3在市场上大放光彩,天价的HD20GA7与HD30GA9的陆续出台,使建伍声名大噪!自Q系列后,建伍的MD又被人们所忽略,但A9系列的出现,使得建伍走向了MP3的最高神坛,引来了无数FANS的朝拜!
2006年的建伍依旧在随身音频市场上高唱凯歌,HD30GA9的改良版HD30GB9在年末发布了,再度续写建伍神话。在MD方面则是按兵不动。
2007年的建伍发挥了自己的一大“长处”,再次敷衍顾客,D9出场了。连续三代一样的外观和大抵相同的素质,让人颇感失望,但其是神器啊,继续朝拜吧!MD方面,其他厂商都放弃了,建伍自然还是以不变应万变。
JVC/Victor
胜利公司的MD在后期仅仅只在日本发售,其定位又是低端,所以在大陆很难见到,我本人也接触其机型的甚少。还好本论坛已经有高手发帖介绍了胜利MD,本人也就不在这里献丑了。请大家查阅由sh000撰写的《MD的最后微鸣-VICTOR带扬声器MD全记录》(链接为
http://jd-bbs.com/viewthread.php?tid=1534138)。
结语
随着2007年MP3在市场上的继续狂扫,MD厂商开始寂静无声,就连在一些组合音响上也开始放弃MD了。
“MD已死!”几年前就有这个呼声,今天终于实现了。或许有人不会接受(他们认为索尼不会这样轻易放弃HI-MD ,在2007年12月索尼随身听目录上做主角的仍然是RH1和其率领的HI-MD/MD军团),但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个现实——MD和它最后一次技术延伸而出的UMD最终都会为市场淘汰,或许说现在更合适一些,相对MD来说。
纵观MD历史,从1992年出台到2007年的消亡,让许多玩家都感叹不已。MD在中国大陆市场上仅仅在2000-2004年有所作为,这个时代是其黄金时代。从2004年下半年了,MD市场迅速缩小,到2005年时MD在大陆市场完败。至07年,MD从大陆市场销声匿迹。
单纯做为随身听,MD是趋于完美的。但做为IT时代的“随身听”,MD是有着致命缺陷的。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产品的功能都已向周边而延伸,就比如说现在的MP3可以拍照、玩游戏、看照片和电影等。而MD,仅能听音乐。等到索尼发现MD缺陷的时候,力推HI-MD企图挽回市场的败局。若能早一年,HI-MD还能有把握言胜,但在2004年末就已经太晚了。随着后来闪存价格的大跌以及技术的发展,HI-MD引已为豪的“G”容量完全落伍,同时在HI-MD上面存在着体积大、速度慢、扩展性低等缺点,因此就彻底的打了败仗。与HI-MD同年的HD1,也是索尼寄以厚望的产品,索尼曾预言能抢占硬盘MP3市场50%以上的份额,可惜这次索尼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直接支持MP3格式。索尼终于开窍了,不仅在MP3(索尼自称网络随身听)上开放了支持MP3格式,在HI-MD上也直接支持MP3。这一代支持MP3的HI-MD就是索尼最后“阿登攻势”中的主将RH10和DP10。RH10 的出现不足以改变败局,但DP10其实才是索尼真正的重点。130万的摄像头总是比市场慢一步,若此时能把摄像头提到320万甚至500万,也许DP10 会有出路,但区区130万在手机上都落伍了,更别说在高端的HI-MD上想能有作为。从摄像头落伍这一点就可判断出HI-MD败亡已成定局。从此之后,MD(HI-MD)则彻底一蹶不振!虽然MD只是一种随身听,而且是一款比较失败的随身听(全球市场一直未能打开),但日本诸多厂商的激烈竞争使得 MD上升为一种艺术。恐怕初见MD的人没有不称赞MD“精致”和“漂亮”的。MD上应用的设计远远超过其他电子产品的设计程度。无论是从主机到配件,再到包装,还是在唱片上,MD都充满着艺术气息!
也正是这种艺术,使我们MD爱好者一直伴随着MD走过了一载又一载的春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仍然将追逐我至爱的MD!
----------------------------------------------------------------------------------------------------------------------------------------------------------------------------------------------------------------------------------------------------------------------------------- 附录(个人对MD其他方面的一些看法):
MD失败的主要原因:1.高昂的价格。
2.单一的功能。
3.唱片发行量太少。
4.复杂的功能(由于唱片的缺乏,大部分人倒向可录MD,而可录MD的功能是比较复杂的)。
5.中文显示太过于麻烦。
6.广告宣传力度不够(大陆市场)。
7.体积。
最具有设计意念的MD榜(主要从创新方面考虑,所以某些影响力大的机器排名反而靠后):
1.DMC-S77,后续版本有T77。 意义:9颗LED灯的闪烁和清雅的装饰面板让它成为了百变天后。
2.SJ-MJ95,姐妹版有MJ88,MJ90。在CD随身听中,SJ-J900和SJ-CT790也采用类似设计。意义:巧妙运用了反光和金属打磨,搭配的底座和音响更是显尽高端风范。 MJ88是最早采用此设计的随身听,因此也登上了松下官方网页中的精品栏。
3.SJ-MR250,后续版本有MR230,MR240,MR270,IM-DR80。 意义:底座功能的大突破。 DR80的飞碟底座就是以从MR250身上而联想到的。
4.MD-ST70,意义:MD历史上首次大幅度采用LED灯(三色9颗)做装饰,对MD的设计起到了领导性的作用,日后有大量MD跟风,以“灯”做设计重点。S/T77是以灯做设计最杰出的代表。
5.AM-HX55,意义:波浪形与变色的面板,是随身听历史上的一次创新,可惜在追求轻薄的时代(虽然如此,HX55此时仍然是世界最小),并未得到后来各厂商设计部门的认可,仅有PX601和DS77跟风。 PX601是波浪设计的顶峰,底座样式和灯都与机身的波浪完美搭配。
6.SJ-MW1/MW2/MW3,后续版本有AM-HX300。意义:面板上可以安放自己的照片,让许多情侣和自恋狂有了新的追求。同HX55一样,与轻薄时代不符,因此并未得到推广。 HX300则是此类机器的最后一次尝试,铺天盖地的广告和网络支持,未能赢得市场。
7.DMC-V55,正面内鑲饰物看起来更像名酒。意义:MD设计中的唯一。
8.MD-ST531,简约设计的引导者。后续版本有ST77、E10、DS8、DS70等。
9.MZ-E610,意义: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女性MD。尽管以前有些MD是以女性为主题,但没有一款MD像E610一样“女性”的彻彻底底,就连布袋也变成了女性的手提包。
10.MD-ST700/800,低端的机器,但是设计和功能并不低端,和HX55一样,与时代不符,终被市场所淘汰。意义:双面设计的开端和结束。
11.MZ-E10/N10,轻薄设计的最高峰。意义:轻薄,小巧MD的极限,MD设计史上的突破要远远高于其10周年的纪念意义。 SJ-MJ99是轻薄与外观的最佳结合,而MJ97则是MD体积上的极限。
12.MD-ST880,双色线控的昙花一现,姐妹版本有ST770,MT770、IM-MT880。意义:历史上唯一一代双色线控(早在1997年松下磁带随身听SX75/60曾配备过彩色线控,但那是字体发出的彩光,加之当时信息堵塞,所以其的彩色概念并未能发扬光大)。虽然无法显示汉字,但是双色线控的简便操作性、功能强大以及双色背光足以让配备它的ST880上榜!